凡六十篇,近二萬字,武經七書之一。分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採問答形式闡述解釋關於戰爭準備、對敵鬥爭策略、軍事指揮、地形對作戰影響。重視武器和戰法革新,主張分進合擊,闡述步、車、騎各兵種運用及其協同問題,並記述古代軍事秘密通信制度。
六韜,又名周書六韜、太公六韜、太公兵法,題西周呂尚撰。傳爲西周呂尚「姜太公」所作。武经七书之一,分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故名。史記齊太公世家:「周周姬昌之脫羑裏,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爲本謀。」隋書經籍志始有太公六韜五卷,題爲「周文王師薑望撰」。漢書藝文志著錄曰:「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班固注「呂望爲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清沈欽韓說:謀者即太公之陰謀,言者即太公之金匱,兵者即太公兵法。又有「諸子略『儒家』」中另有「周史六弢六篇」,小注:「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顏師古以爲「即今之六韜也。」四庫館臣不以爲然。南宋始,太公六韜被疑爲偽書,至清尤甚,近出土竹簡有太公五十余枚,可證太公于西漢時已廣泛流傳,故此書或成於戰國時代,或說系漢代人所作。
書採問答形式闡述名詞解釋:關於戰爭準備、對敵鬥爭策略、軍事指揮、地形對作戰影響。重視武器和戰法革新,主張分進合擊,闡述步、車、騎各兵種運用及其協同問題,並記述古代軍事秘密通信制度。六韜王翼第十八較詳細記載我國軍隊最古老「司令部」組織和任務分工。唐人談兵多引其說,北宋元豐年間,曾頒定「武學七書」,是書列入。後以「六韜三略」泛指兵書或用兵計謀。元無名氏黃鶴樓一折:「六韜三略不曾習,南征北討要相持。」元尚仲賢單鞭奪槊四折:「他是那虎體鳶肩將相才,六韜三略貯胸懷。」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宋鈔本」影印。
今考其文,大抵詞意淺近,不類古書。中間如避正殿乃戰國以後之事。將軍二字始見左傳,周初亦無此名。案:路史有虞舜時,伯益爲百蟲將軍之語。雜說依託,不足爲據。其依託之跡,灼然可驗。又龍韜中有陰符篇云:主與將有陰符凡八等,克敵之符長一尺,破軍之符長九寸,至失利之符長三寸而止。蓋僞撰者不知陰符之義,誤以爲符節之符,遂粉飾以爲此言,尤爲鄙陋。殆未必漢時舊本。故周氏涉筆謂其書並緣吳起,漁獵其詞,而綴輯以近代軍政之浮談,淺駁無可施用。
呂尚,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又稱太公望、師尚父、呂望、呂尚。垂釣于渭水之濱,遇西伯侯姬昌,拜爲「太師」「武官名」,尊稱太公望,輔佐武王滅商紂,建周朝,成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尊爲「師尚父」,受封於營丘「後稱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爲齊國開國之君。輔佐執政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促成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病逝於鎬京。後世推崇備至,歷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爲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唐肅宗時,追封武成王,設立武廟祭祀。宋真宗時,追諡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