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南華真經十卷,郭象注,陸德明音義。亦稱南華經莊子。因唐玄宗時追號「南華真人」,其書亦尊為南華真經,後用此語稱莊子一書。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當時流傳版本,今已失傳。現今所傳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代亦有不同。最早記載莊子出自於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蹠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未言及書名、篇章數目,更無內、外、雜篇之分。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始有莊子之名。據陸德明經典釋文所記,西晉司馬彪莊子二十一卷,五十二篇,有內篇七、外篇二十八、雜篇十四、解說三,此注早已亡佚。崔撰注十卷,二十七篇,有內篇七篇,外篇二十篇。向秀注二十卷,二十七篇,有內篇七篇,外篇二十篇。郭象注十卷,三十三篇,有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郭象所注,七萬余言,應有刪節,其曰:「一曲之才,妄竄奇說,若閼奕意修之首,危言遊鳧子胥之篇,凡諸巧雜,十分有三。」陸德明經典釋文:「漢書藝文志莊子五十二篇,即司馬彪孟氏所注是也。言多詭誕,或似山海經,或似占夢書,故注者以意去取。其內篇眾家所同,其餘或有外而無雜。唯子玄所注,特會莊生之旨,故為眾所貴。」現僅存郭象所注三十三篇。

代以前,莊子無內、外、雜篇之分,據考證內、外、雜篇之分,起于劉向刪除重複之時。於內、外、雜篇異同,各篇真偽、年代,爭論已久。蘇軾始疑盜蹠漁父讓王說劍莊子所作。焦竑言「內篇非莊子不能作,外篇雜篇則後人竄入者多」,認為胠篋等篇為「初之言」。明清之際王夫之認為內篇與外雜篇思想傾向有異,故內篇為莊子所著,外、雜篇出於莊子後學之手。內篇為莊子言行、外篇為弟子雜說、雜篇為後世學人敷衍逐漸成為定說。代未廣布流傳,至魏晉時為學者所重,與周易老子並稱為「三玄」。天寶元年,詔號莊子南華真經莊子始成為道教經典之一。陸遊懷鏡中故廬:「從宦只思乘下澤,忤人常悔讀南華。」


注疏者繁多,有崔譔注、向秀注、孟康注、司馬彪注、李頤集解等百十種,郭象莊子注陸德明莊子釋文成玄英莊子疏郭慶藩莊子集釋郭象注、成玄英疏、陸德明釋文,集代學者于莊子文字考訂成果,為當今通行本之一。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世德堂刻本。歷代刊刻繁富,刻本見於著錄者:乾隆天祿琳琅書目前編南宋巾箱本,毀于嘉慶宮內火災;錢曾述古堂書目有本、黃丕烈士禮居南宋本,皆已散佚無存;商務印書館涵芬樓北宋本四卷、南宋本六卷,已刊入續古逸叢書南宋紹興年間湖北刻本南華真經十卷,為聊城楊氏海源閣所有,後歸周叔弢溪雲館所影印之;日本靜嘉堂有八行大字本,殘存五卷。鐵琴銅劍樓皕宋樓所藏皆為纂圖互注本,為刻最末流者,且有以刊冒莊子版本當然不盡于此,傅增湘認為「此外多為纂圖互注本,出於閩中坊刻,不足貴也」。而刻本南華真經,「古今藏目均未見著錄」。因卷末有「安仁趙諫議宅刊行」字樣,又稱安仁趙諫議本。沈寶硯手校本,所據即為安仁趙諫議本,後歸於涵芬樓傅增湘借出臨校於世德堂本,未得終卷而罷。由此得知莊子自世傳數本外,又有趙諫議本,后傅增湘重金購得,狂喜不勝,即據刻校勘之沈寶硯本。

顧春世德堂六子書收入南華真經顧春老子道德經二卷,南華真經十卷、沖虛至德真經八卷,荀子二卷、新纂門目五臣音注揚子法言十卷,中說十卷六種子書編為一書,采權威注本,並「參文群籍,考義多方」,於嘉靖九年,竣於嘉靖十二年,曆四年而成。此本既留六子書原文,又收名家注語,是六子研究重要文獻。四部叢刊即據此影印。

莊子,名,字子休「亦說子沐」,為戰國蒙邑人,即宋國蒙邑「現菏澤東明縣莊寨」人,嘗為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據傳莊子嘗隱居南華山,卒葬於彼,故唐玄宗天寶初,被詔封為南華真人莊子一書亦因之被奉為南華真經

郭象,字子玄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玄學家,官至黃門侍郎、太傅主簿。好老莊,善清談,曾被時人譽為「王弼之亞」。注莊子,別成一書,「儒墨之跡見鄙,道家言遂盛焉」。流傳至今。

陸德明,名元朗,表字德明,以字行,蘇州吳縣人。南朝陳隋朝唐朝儒學者。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

顧春,字元,號東滄居士嘉靖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官懷遠將軍。堂號「世德堂」,以刻書聞名。

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牌记

3140100320-8-00001.jpg

其他版本
清刘履芬抄本(清刘履芬校)
续古逸丛书本
明世德堂刻本
六子全书本
清刻本
清嘉庆九年宝庆经纶堂刻本
十子全书本(嘉庆聚文堂刻)
猜你喜欢
老子道德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