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笈七簽一百二十二卷,宋張君房撰。宋真宗天禧年間三年,君房時任著作佐郎,其編成大宋天宮寶藏「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已佚」後,複撮其精要,屬類于文,總為萬條,於天聖三年至七年間輯成此書進獻仁宗。道教稱書箱為「雲笈」,分道書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輔「太玄、太平、太清、正一」,總稱「七簽」,此書題名乃意為掇雲笈七部之英而成。
書仿無上秘要體例,採摘老君指歸、韓非子、淮南鴻烈、混元聖紀序、唐開元皇帝道德經序中之語,引錄經教宗旨、仙真位籍、服食煉氣、內丹外丹、方藥符圖、讚頌詩歌、神仙傳記等之文,多摘錄原文,分類彙集,不加論說。收于正統道藏太玄部六百七十七至七百零二冊。
君房自序稱一百二十卷,中興書目「玉海引」、衢本郡齋讀書志、袁本郡齋讀書後志、宋史藝文志、文獻通考皆著錄。遂初堂書目無卷數。直齋書錄解題作一百二十四卷。正統道藏、四庫全書、四部叢刊本皆作一百二十二卷。重刊道藏輯要本不分卷,亦無君房自序,缺卷甚多。則此書有百二十卷本,百二十四卷本,百二十二卷本等多種。百二十二卷本為今通行本。載正統道藏太玄部。大宋天宮寶藏早已亡佚,幸賴此書得以考見其概貌。不唯如比,因收錄引用北宋以前道書及他書甚多,今有已散佚或失傳者,僅憑此書得以完整流傳或存其吉光片羽者,不乏其數。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明張萱清真館刻本。現存版本约可分為四:一為蒙古乃馬真後三年所刻玄都寶藏本,今存北京圖書館,是現存最早版本;二為明正統道藏本,載于太玄部,起於「學」字型大小,止於「棠」字型大小,凡百二十二卷;三為明清真館本,亦為百二十二卷;四為清末重刊道藏輯要本,不分類亦不分卷,多有刪削,为節略本。清真館本又有四庫全書、四部叢刊二傳本。四庫全書底本題為浙江孫仰曾家藏明中書舍人張萱所刊,四部叢刊本題為明清真居士張萱補,兩本來源雖同,且皆為百二十二卷,然細較之,亦多有出入,或为四庫本經四庫館臣校訂之故。現在通行本以正統道藏本最善,不唯繕刻清晰精美,且文亦比四庫全書及四部叢刊本多出約萬餘字。然正統道藏本亦有诸多缺陷,文重複「卷八十九與卷九十二內容相同」、部類間隔「卷六十六至六十九為『金丹』,中隔卷七十卷『內丹訣法』,卷七十一又見『金丹』」,篇卷不一「卷百一十三分上、下兩篇」等。皆可證正統道藏本亦遠非宋本原樣。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雲笈七簽一百二十二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宋張君房撰。君房,岳州安陸人。景德中進士及第。官尚書度支員外郎,充集賢校理。祥符中自御史台謫官寧海。适真宗崇尚道教,盡以秘閣道書付杭州,俾戚綸、陳堯臣校正。綸等同王欽若薦君房主其事。君房乃編次得四千五百六十五卷,進之。復撮其精要,總萬餘條,以成是書。其稱雲笈七簽者,蓋道家之言,以天寶君說洞真爲上乘,靈寶君說洞玄爲中乘,神寶君說洞神爲下乘。又太玄、太平、太清三部爲輔經,又正一法文遍陳三乘,別爲一部,統稱三洞真文,總爲七部,故君房取以爲名也。其詮敘之例,自一卷至二十八卷總論經教宗旨及仙真位籍之事;二十九卷至八十六卷則以道家服食煉氣,內丹外丹,方藥符圖,守庚申,屍解諸術,分類縷載;八十七至一百二十二卷則前人文字及詩歌傳記之屬,凡有涉於道家者,悉編入焉。大都摘錄原文,不加論說。其引用集仙錄、靈驗記等,亦多有所刪削。然類例旣明,指歸略備,綱條科格,無不兼該。道藏菁華,亦大略具於是矣。文獻通考作一百二十卷。此本爲明中書舍人張萱所刊,中多二卷,蓋通考脫誤也。
張君房,字尹方「或作尹才、允方」,岳州安陸人「今湖北」。北宋景德中進士及第,任尚書度支員外郎、集賢校理。大中祥符五年,「以鞠獄無狀」,「自禦史台謫官寧海」。君房喜著述,年七十六猶能著詩賦雜文。所著除雲笈七簽外,尚有乘異記、麗情集、潮說、脞說及慶曆集等多種。
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