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子道德經二卷,三國魏王弼注。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格言體。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凡八十一章,故名。傳為春秋老子「李耳」所撰,或謂成書于秦漢間,自民國初年疑古派學者始,認為是戰國末人所作,假託為老子

老子言道德之意,著書上下篇,據帛書本為上篇「德」、下篇「道」,故而又名為德道經;通行本為「道」在上,「德」在下。上、下篇在各版本分章不定。通行本八十一章分法,最早出自劉向七略老子河上公章句道經三十七章,德經四十四章。嚴遵老子指歸分為德經四十章,道經三十二章。馬王堆帛書本、郭店簡本有分章符號,然未成今本「八十一章」之格局。北大簡本為德經四十四章,道經三十三章。

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至代,唐太宗自認是老子李耳之後,命玄奘、道士成玄英道德經譯為梵語,是為翻譯道德經之開端。唐高宗親注道德經,與孝經並為上經。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刻本。有本、本、本、本、今本、郭店簡本、馬王堆墓本等不同年代王公貴族隨葬老子版本。現今可見最早版本是一九九三年在湖北荊門郭店墓一號墓出土竹簡本老子,約在戰國中期。此摘抄本字數為通行本五分之二,比馬王堆帛書本早百余年;其他如本、本、本、本、今本皆代以後版本。一九七三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墓三號墓出土甲、乙兩種帛書老子西漢初年版本,甲本為五千三百四十四字,乙本為五千三百四十二字「外加重文一百二十四字」,將德經道經之前,頗受學者重視,故現代頗多學者稱老子應為德道經 。二零零九年北大西漢竹書老子現存竹簡二百二十一枚,五千三百餘字,其殘缺部分僅六十餘字,是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簡帛老子古本。

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河上公道德經章句五千二百零一字「外加重文九十四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五千一百六十二字「外加重文一百零六字」,傅奕道德經古本五千四百五十字「外加重文一百零六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河上公老子章句為道教徒所重視,流傳最廣。現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

老子,姓,字,一字或曰諡伯陽。尊為道教始祖,與後世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朝,被追認為姓始祖。曾任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而聞名,孔子曾入問禮于老子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

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牌记

3140100069-8-00001.jpg

其他版本
清乾隆二十八年张策家抄本(清张策跋)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本活字印、浙江重刻、江西重刻、福建重刻、广东重刻)
古逸丛书本
清宋茂初抄本(董增儒跋)
丛书集成初编本
清刻本
子书百家本(光绪刻、民国石印)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猜你喜欢
老子道德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