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校定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分爲八類:經言九篇,外言八篇,內言七篇,短語十七篇,區言五篇,雜篇十篇,管子解四篇,管子輕重十六篇。內容龐雜,錄儒、道、法、名、兵、農、縱橫、陰陽各家思想及天文、輿地、歷數、經濟和農業等百家之學。
管子,題東周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齡注。託名管仲所作,南宋韓元吉言「戰國遊士之術」,出於「稷下之邑」。故多爲戰國齊國稷下學者采拾管仲言行推其旨義而成,亦有漢人附益。分爲八類:經言九篇,外言八篇,內言七篇,短語十七篇,區言五篇,雜篇十篇,管子解四篇,管子輕重十六篇。內容龐雜,有儒、道、法、名、兵、農、縱橫、陰陽各家思想及天文、輿地、歷數、經濟和農業等百家之學。牧民、形勢、權修、乘馬等篇存有管仲遺說。大匡、中匡、小匡等篇記述管仲遺事。心術、白心、內業等篇闡述關於「氣」之學說。水地篇提出「水」爲萬物之源思想,度地篇專論水害與水利。地員篇專論土壤。輕重等篇論述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以及物價等經濟問題。
古本成書約於戰國末至漢初,後經劉向校定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稱爲今本。古本或以單篇流行,未結集成書,經劉向、劉歆校書成今本。漢書藝文志錄八十六篇,未明作者,列入道家類。隋書經籍志著錄十九卷,齊相管仲撰,改列法家類。崇文總目錄「劉向錄校」十八卷,亦著錄十九卷本,是爲唐國子博士尹知章注十九卷本,將之析爲三十卷。按吳兢書目,凡書三十卷,今存十九卷,延自形勢解篇而下十一卷已亡。新唐書藝文志亦錄十九卷本及三十卷本。舊唐書經籍志著錄十八卷本,疑房玄齡注時析爲二十四卷。至南宋初,鄭樵通志藝文略首次著錄二十四卷。
北宋仁宗慶歷四年,楊忱以十九卷尹知章注藏本爲主,采十八卷本後五卷加以補充,因此五卷無注,忱又據唐杜佑通典之注文抄補,合刻成管子二十四卷。杜佑言房玄齡曾注管子,故忱采此說言管子二十四卷所注皆出房玄齡之手。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宋刻本」影印。
晁公武讀書志曰,劉向所校本八十六篇,今亡十篇。考李善注陸機猛虎行曰,江邃文釋引管子云,夫士懷耿介之心,不蔭惡木之枝,惡木尚能恥之,况與惡人同處?今檢管子,近亡數篇,恐是亡篇之內而邃見之。則唐初已非完本矣。明梅士享所刊,又復顛倒其篇次。如以牧民解附牧民篇下,形勢解附形勢篇下之類,不一而足,彌爲竄亂失真。舊有房玄齡注,晁公武以爲尹知章所托,然考唐書藝文志,玄齡注管子不著錄,而所載有尹知章注管子三十卷。則知章本未託名,殆後人以知章人微,玄齡名重,改題之以炫俗耳。案舊唐書,知章,絳州翼城人。神龍初,官太常博士。睿宗卽位,拜禮部員外郎,轉國子博士。有孝經注、老子注,今並不傳,惟此注藉元齡之名以存。其文淺陋,頗不足採。然蔡絛鐵圍山叢談,載蘇軾、蘇轍同入省試,有一題軾不得其出處,轍以筆一卓而以口吹之,軾因悟出管子注。則宋時亦採以命題試士矣。且古來無他注本,明劉績所補注,亦僅小有糾正,未足相代。
明萬曆十年趙用賢刊管韓合刻本,以宋本爲底本修訂,校勘精審,刊刻精美。萬曆以後管子諸多重要版本,如二十二子本、百子全書本、四部備要本,皆以趙用賢本爲底本。宋本管子清以來見諸著錄、廣爲人知有兩種,一是南宋初年浙刻本「亦有人稱『楊忱本』」,二是蔡潛道墨寶堂本。浙刻本「楊忱本」如今存中國國家圖書館,墨寶堂本則流落海外「俄羅斯國立圖書館」。
墨寶堂本管子傳世稀少,至清時已成孤本。蘇州任蔣橋顧氏收藏時,已有數卷缺失「原缺卷十三至卷十九」。清嘉慶二十二年,黃丕烈購得墨寶堂本,據陸貽典校宋本抄補,後歸汪士鐘藝芸書舍。藝芸書舍宋元本書目著錄宋本管子兩部,一爲國圖藏浙刻本,一爲墨寶堂本。汪氏書散,國圖藏浙刻本歸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而墨寶堂本則入藏聊城楊氏海源閣。海源閣第四代主人楊承訓因戰亂頻仍,運書往天津,後楊家迫于生計典賣,由日本人控制滿鐵大連圖書館購得,蘇聯進駐大連時被運海外,今藏於俄羅斯國家圖書館。
墨寶堂本管子,清時頗受重視。黃丕烈曾用以校勘劉績本,顧廣圻、袁廷檮、陳奐、吳志忠、楊紹和曾用以校勘趙用賢本,王念孫、孫星衍、洪頤煊、宋翔鳳曾用其影抄本校勘趙用賢本或花齋本。注釋有尹知章注,戴望管子校正,郭沫若等人管子集校等。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被稱爲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潁上人「今安徽省潁上縣」人。齊僖公三十三年,始輔佐公子糾。齊桓西元年,得鮑叔牙薦,任國相,輔佐齊桓公成爲春秋五霸之首。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被尊稱爲「仲父」。齊桓公四十一年病逝。後人尊稱爲「管子」,譽爲「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