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史记》草创定稿后即誊写清抄出两部,一部上献朝廷,一部存放家中。《汉书·司马迁传》说:“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不过,流传的范围并不广泛,东汉初年,已有散佚残缺现象。班固《汉书·艺文志》:“《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录无书。”为什么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有如此严重的残缺?这当然有诸多原因,但有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当时的出版技术和传播手段的相对落
在由秦入汉的学术转折中,陆贾《新语》是不容忽视的。《新语》折射了不少经学信息,其中包括易学。由其用《系辞》文字的特点即可见《系辞》在汉以前流传颇广;陆贾以“仁义”说《易》,显示了较为独特的视角;其易学重义理,首开汉初学者以义理说《易》的风气,在孔门易学中居承前启后地位。秦始皇统一天下,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却不焚《周易》,于是易学得以传承不绝。到了汉初,易学研究出现了新的高潮。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易学
《春灯谜》全名为《十错认春灯谜记》,是明末清初戏曲家阮大铖的传奇作品,创作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全书共两卷,四十出,描述主要人物宇文彥与韦影娘因元宵节灯会春灯谜开始的姻缘故事。全书共十四帧鸟瞰视点的插图,如黃陵庙灯会热闹之景沿街情景,并以人物贯穿。另每一插图附有题字。故事情节非常曲折,是描述主要人物宇文彥与韦影娘的姻缘故事。宇文彦父带文彦及母亲离乡赴任,文彦上岸去黄陵庙江边看元宵节灯会。同时
中国堪称“诗国”,诗歌的传统渊远流长,先秦诗歌为其源头。《诗》、《骚》代表着先秦诗歌的最高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巍然屹立的两座高峰。如果说灿烂的先秦文化宛如一座五光十色的宝库,那么《诗》、《骚》就可说是这座宝库中辉光四射的明珠。《诗》:奠定传统,沾溉后世《诗》即《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辉煌的成就彪炳文学史册,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诗经》存
自古代庄子、司马迁、班固到当代范文澜、周予同、匡亚明,都认为孔子整理编纂过六经。孔子(前551-前479年)编纂六经,是中国文化史、学术思想史、教育史、史学史乃至档案事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那么,人们会问:孔子为什么编六经?为什么能编六经?怎样编六经?他编六经遵循的准则是什么?这些问题,尽管先哲与时贤多有论述,但见仁见智,各有千秋,总觉还有剩义,仍有进一步梳理的必要。一、编纂六经的原因孔子编
杜甫(712—770)是唐代著名诗人。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唐代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杜诗流行1200多年来,许多篇章,百姓耳熟能详,已经深深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九家集注杜诗》,是目前传世最早的宋代版本,为南宋郭知达编辑,收诗1431首。本书工作底本,采用清代《四库全书》影抄宋本,乾隆皇帝亲自赋诗二首,特别推崇和珍视。本
一、班固之时及其以前,典籍无记载老子五千言称《道德经》者江瑔《读子卮言》“论六经之名本于道家”一章说,《老子》一书自老子著时就称经。江瑔作文的目的是要证“六经之名本于道家”,所以先论道家之老子著作本名为经。但考其论据知其说不确。江氏据《史记·老子列传》“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断言“则其书原名《道德经》可知”。然史迁所云“道德”二字乃是概括《老子》书之主旨,非是书名,又终无附有“经”字
文獻學按照國際標準,“文獻”的定義是“記録有知識和信息的一切載體”,按載體説,包括紙草文獻、泥板文獻、甲骨文獻、金文文獻、石刻文獻、簡牘文獻、紙質文獻、音像文獻、機讀文獻等。但就古文獻學研究的領域來説,“文獻”的通常理解是具有歷史價值的圖書文物資料。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目前把研究古文獻的存在形式,研究古文獻形成和發展的歷史,研究對古文獻如何進行鑒别、分類、編目、檢索乃至整理的學科,總稱爲“文獻學”。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金陵万卷楼刊刻《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是“三国”版画作品中金陵派的代表之作。周曰校万卷楼是金陵一家有名的书肆,除这部《三国志演义》外,还刊刻过《国色天香》、《新刻全像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新刊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多部小说。全书十二卷,二百四十节。绣像采用双面连式,附于书内,绘刻精工,署“上元泉水王希尧写”,“白下魏少峰刻”。刻工魏少峰,其人生平不详,
朱权,明太祖朱元璋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宁王,后迁南昌。谥献,故亦称宁献王。《明史》有传:“宣德三年(1428),……权日与文学士相往还,托志羽中,自号一仙。”南昌郊外西山为道教第四十福地,是道教净明派的祖庭。朱权晚年习净明道,自号臞仙,又号涵虚子,死后以道冠道袍入殓,后被道教尊为朱真人。朱权撰有《家训》《宁国仪范》《汉唐秘史》《文谱》《诗谱》等数十种著作,其《茶谱》开明代茶书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