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說新語三卷,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峻注。原稱世說,唐人改稱世說新書,五代以後易今名。志人小說集。成書于南朝劉宋文帝元嘉年間,原為八卷,後梁劉峻于武帝天監年間作注,遂成十卷,又經宋晏元獻刪並整理,以為三卷,即今日所見之大概面貌。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一千一百三三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亦有三言兩語數行者。記漢末迄東晉士大夫遺聞軼事,語言精練質樸,意味雋永,對後世筆記文學頗多影響。诸多故事為後世小說、戲劇創作素材,或被詩文引為成語典故。唐語林、續世說、何氏語林、今世說、明語林等皆仿其所作,稱之「世說體」。唐修晉書多采世說新語,引用三百一十二條約占世說新語條目或三成。今日諸多成語典故、漢晉文人軼事幾出自此。
書成後,敬胤、劉峻等皆為之作注,今僅存峻注。峻之作注,所引漢、魏、吳史書、地志、家傳、譜諜,凡四百餘種,不少佚書,賴其注以傳世。明王世懋嗜讀世說新語,常能發前人未發之覆,世懋最早提出「世說學」之說。喬懋敬對於世懋批註本「亟相賞譽」,乃主持刊刻于豫章。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明袁氏嘉趣堂刻本。自唐以下傳本甚多,尤以明嘉靖間袁氏刻本、清道光間周氏刻本、清末王先謙校訂本及日本影宋本稱善本。書雖撰于南朝,然唐前皆以抄本傳世,且傳本今已無存。據宋汪藻世說敘錄可知,其時有陳扶本、激東卿本等。現存最早版本為唐寫本世說新語殘卷,系日本明治十年發現於京都東寺,後割裂為五,分藏於山添快堂、桑川清蔭、神田香岩、北村文石、山田永年處。一九一五年,羅振玉于神田香岩處得見其所藏,便設法使分者複合,並於民國五年影印之。羅振玉影印本後有羅氏書神田醇跋、楊守敬跋及羅振玉跋。一九五九年文學古籍出版社王利器校訂影印宋本世說新語、一九八二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思賢講舍本世說新語、一九九九年中華書局影印金澤文庫所藏宋本世說新語,均將羅氏影印殘卷附於書後。今坊間書店可覓得中華書局影印本。
書于宋元時代頗為盛行。據汪藻世說敘錄載,其時便有晁「文元」氏本、錢「文僖」氏本、晏「元獻」氏本、王「仲至」氏本、黃「魯直」氏本、章氏本、舅氏本、顏氏本、張氏本、韋氏本、邵氏本、李氏本等十餘種版本,惜今皆無存。流傳至今者,乃宋紹興八年廣川董弅刻本。今可見者,有日本前田侯藏本及日本宮內廳藏本。後者今已不復見,今僅存沈寶硯據此本與袁氏嘉趣堂本對校之校語。前者乃據宋晏殊之刪並整理所刻,為今所能見之唯一宋本,共分三卷三十六門,董氏曰:「後得晏元獻公手自校本,盡去重複,其注亦小加剪截,最為善本。」書後附有汪藻世說敘錄。敘錄原為三卷,今存考異、人名譜各一卷,缺書名一卷。殷韻初曰:「有汪氏敘錄之世說新語本子,僅見于宋史藝文志和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國內久無傳本,四庫提要言『佚之久矣』。」餘嘉錫曰:「三種宋刻本,以第一種董弅本最佳」。此本已影印回國,即今所見之中華書局影印本。而晏氏本或是現通行三卷本之祖本。宋流傳較廣較持久者有紹興八年董弅刻本及淳熙十六年湘中刻本。紹興本今存兩部,均藏於日本,分別藏于前田侯和宮內廳。前田本已影印回國。淳熙本原為清初徐乾學傳是樓所藏,清人蔣篁亭、沈寶硯曾有校記。 宋末元初,有劉辰翁、劉應登批點。元刊劉氏批點本八卷現已無存,唯日本尚有殘本。其評點在明淩蒙初刊本留存。
明代亦空前盛行,保存至今版本,據不完全統計,有二十六種之多。此得益于王世貞、王世懋兄弟將何良俊何氏語林與劉義慶世說新語刪並合刊,極大擴充世說新語之影響。另淩瀛初、淩蒙初兄弟刊行劉辰翁批點本、太倉王氏刊行李卓吾批點本亦使之廣布流行。 明刊行有正德四年趙俊刻世說新語八卷。此為現存最早明刻本,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嘉靖十四年袁褧嘉趣堂刻,書分三卷,每卷又分上下。此本為重雕宋孝宗淳熙十五年陸遊刻本, 屬明刻諸本中最善本。嘉靖四十五年太倉曹氏沙溪重刻世說新語六卷。此本為袁本之裔本。 嘉靖年間毛氏金亭刻本六卷。北京大學有藏。 萬曆七年管大勳刻本三卷。 萬曆二十四年吳瑞征刻本八卷。此本無劉峻注,未知其所自。萬曆二十五年趙氏野鹿園刻本三卷。萬曆三十二年鄧原嶽刻本三卷。萬曆三十七年周是博古堂刻本三卷。北京大學有藏。萬曆年間陶珙校注本。藏社科院語言所。明吳中珩、黃之寀校刻本六卷。明刻本三卷。上海圖書館有藏。明吳勉學刻本六卷。明刻宋劉辰翁批點本三卷。萬曆九年喬懋敬刻王世懋批點本三卷。萬曆十年餘碧泉刻王世貞批點本八卷。明淩蒙初刻本三卷。明淩瀛初刻王世貞批點本八卷。明淩瀛初刻劉辰翁、劉應登、明王世懋評四色套印本八卷。萬曆年間張文柱校刊王世懋批點本六卷、世說新語補二十卷。此本實為劉義慶世說新語與王世貞刪並世說新語補二書合刊,凡四函二十八冊。萬曆十三年張文柱校刻世說新語補二十卷。萬曆十四年太倉王氏刻李卓吾批點世說新語補。明淩蒙初改訂本世說新語三卷、世說新語補四卷。萬曆年間刻世說新語八卷、世說新語補四卷。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有藏。明刊本批點世說新語補二十卷。此書有劉辰翁、李贄等評點。明書林餘圮孺刻李卓吾批點世說新語補。
清代所刊行多沿襲明,既無宋代整理,亦無明代增補,也未有新批點本,僅作校勘,訂正宋明刻本中訛誤。 道光八年浦江周心如紛欣閣刻本三卷。據明袁褧嘉趣堂本重雕,校正諸多訛誤。光緒十七年長沙王先謙思賢講舍刻本三卷。此本據紛欣閣本重刊而再加校訂,為清刻本中最善者。光緒三年湖北崇文書局刻本六卷。北京大學有藏。清代未有翻刻劉辰翁、劉應登、王世貞、王世懋等批點本。康熙十五年承德堂刊本三卷,世說新語補四卷。乾隆二十七年江夏黃汝林刊海甯陳氏慎刊堂藏本世說新語補二十卷。乾隆二十七年重刊茂清書屋藏板世說新語補二十卷。光緒年間葛元煦嘯園刻朱印本世說新語補二十卷。清刊仿乾隆江夏黃氏刊巾箱本世說新語補二十卷。
民國時印本:民國六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三卷。掃葉山房石印本六卷。民國六年北洋印刷所排印本四卷。民國二十三年上海文化書社出版王明標點本。民國二十四年上海大達圖書館供應社出版周夢蝶標點注解本二十卷。四部叢刊本。四部備要本。諸子集成本。明清以前諸本已一書難求。另有影印本:一九五六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王利器藏本,有先生校記,後附殘卷。一九六二年中華書局線裝影印本,共分六冊,無王先生校記和殘卷。一九九八年中華書局重印一九六二年本,平裝本兩冊,極為模糊。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影印本。後附殘卷。王先謙校印本清朝最後一本亦為最善校本。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宋臨川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義慶事迹具宋書。孝標名峻,以字行,事迹具梁書。黃伯思東觀餘論謂世說之名肇於劉向,其書已亡,故義慶所集名世說新書。段成式酉陽雜俎引王敦澡豆事,尚作世說新書可證,不知何人改爲新語,蓋近世所傳。然相沿已久,不能復正矣。所記分三十八門,上起後漢,下迄東晉,皆軼事𤨏語,足爲談助。唐藝文志稱劉義慶世說八卷,劉孝標續十卷,崇文總目惟載十卷。晁公武謂當是孝標續義慶元本八卷,通成十卷。又謂家有詳略二本,迥不相同。今其本皆不傳。惟陳振孫書錄解題作三卷,與今本合。其每卷析爲上下,則世傳陸遊所刊本已然,蓋卽舊本。至振孫載汪藻所云敘錄二卷,首爲考異,繼列人物世譜,姓字異同,末記所引書目者,則佚之久矣。自明以來,世俗所行凡二本,一爲王世貞所刊,注文多所刪節,殊乖其舊;一爲袁褧所刊,蓋卽從陸本翻雕者,雖板巳刓敝,然猶屬完書。義慶所述,劉知幾史通深以爲譏,然義慶本小說家言,而知幾繩之以史法,擬不於倫,未爲通論。孝標所注特爲典贍,高似孫緯略亟推之,其糾正義慶之紕繆,尤爲精核。所引諸書,今已佚其十之九,惟賴是注以傳,故與裴松之三國志注、酈道元水經注、李善文選注同爲考證家所引據焉。
劉義慶,彭城郡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人,劉宋宗室,武帝劉裕之侄,本長沙王劉道鄰次子,其叔父臨川王劉道規無子,即以義慶為嗣,襲封南郡公。永初元年封臨川王,征為侍中。文帝元嘉時,曆仕秘書監、丹陽尹、尚書左僕射、中書令、荊州刺史等。義慶英年早逝,時年僅四十一歲,獲追贈侍中、司空,諡康王。義慶為人恬淡寡欲,愛好文史,文人雅士多集其門下,彙集門客,著有徐州先賢傳,編有幽明錄、宣驗記等,但皆多散佚,存世說新語一書,大傳於世,文筆簡潔,為世人所推崇。
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