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要
孝經,作者各說不一。總十八章。漢書藝文志:「孝經者,孔子爲曾子陳孝道也。」宋王應麟疑其後人託孔子、曾子而作。清紀昀以爲孔門後學七十子之徒作。孝經有今文、古文之分。古文孝經二十二章,今文孝經十八章。新論曰古文孝經一千八百七十二字,今文經相異者有四百餘字。唐玄宗注孝經用今文,邢昺疏亦用今文,成十三經注疏之一。宋朱熹孝經刊誤又用古文。刪二百二十二字,分經一章,傳十四章。清吳澄孝經定本,又改用今文,分經一章,傳十二章。主旨宣揚孝道。以孝爲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不虧體、不辱身、養志重於養體;並分爲庶人之孝、士之孝、卿大夫之孝、諸侯之孝、天子之孝等。
本書據四部叢刊景印傅是樓景寫宋相臺本影印。
孝經之名有三。一說「孝乃天經地義」之事,故稱孝經。漢書藝文志:「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日孝經」,「夫孝,天之經」云云,見孝經「三才章」,可見此說有典可依。二說孝經乃孝道之經典,故稱。鄭玄孝經注序日:「孝爲百行之首,經者不易之稱,故日孝經。」邢咼孝經注疏:「孝者事親之名,經者常行之典。」又日:「爾雅『善父母爲孝』;皇侃云:『經者,常也,法也。』言孝之爲教,使可常而法之。易有上經下經,老子有道經德經;孝爲百行之本,故名日孝經。」三說系摘取文中「夫孝,天之經也」命名,無別義。春秋末、戰國初文獻命篇多取首句爲之。大足石刻古文孝經「三才章」即以「夫孝天之經地之義」爲首;河北定縣八角廊出土竹簡儒家者言引孝經殘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見「夫孝天經地義」一句當初或已于首章或次章中,由此推知孝經之名或系取首章關鍵字「夫孝天經」構成。

其他版本
清初影元抄本
清光绪十二年湖北官书处刻本
清光绪十六年桂垣书局刻本
民国三十年诚文信书局石印本
清初影元刻本
元相台岳氏荆溪家塾刻本
清北洋官报局铅印本
民国二十五年渭南严氏重刻相台岳氏本
民国十七年建德周氏影印相台岳氏本
民国十七年德周氏影刻相台岳氏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遭贤书室刻本
清光绪三十年鸿德堂刻本
清同治九年扬州书局覆刻相台岳氏本
清末京都文成堂刻本
清光绪十七年湖南思贤书局刻本
清常熟归子钧影抄元相台岳氏荆溪家塾刻本
清同治七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