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簡介】亦稱孝經正義唐玄宗李隆基注,邢昺疏。孝經,一說孔子曾子陳孝道而作,一說系門後學所作。孝經以孝爲本,「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孝乃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國君以孝治國,臣民以孝立身。孝經首提孝忠,推而廣之,「孝悌之至」能「通於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故備受歷代帝王推崇,魏文侯晉元帝梁武帝唐玄宗清世祖等均爲作注。


【撰述】唐會要開元十年與天寶二年,玄宗兩次注孝經,頒天下。唐書元行沖傳載,唐玄宗自注孝經,詔元行沖疏,立於學官。咸平中,邢昺奉詔疏孝經,即據元行沖藍本。

【體例】全書一千九百餘字,分十八章:開宗明義章、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三才章、孝治章、聖治章、孝行章、五刑章、廣要道章、廣至德章、廣揚名章、諫諍章、感應章、事君章、喪親章。每章僅數十字,多者不過百餘字,言簡意賅。邢昺疏首于各章開篇闡釋章旨,次於玄宗注文下訓釋詞義、疏解文意,疏文顯明易懂。如有異解,備一說者並存錄之,又補充依據經傳原文,使注文與儒家經義融匯交通。

【著者】唐玄宗,即李隆基景雲元年與太平公主合謀政變,殺韋后,擁其父睿宗即位,立爲太子。延和元年受禪,改元先天,次年改元開元。即位初,勵精圖治,任用姚崇宋璟爲相,興產治業,改革弊政,史稱開元之治。後任用李林甫楊國忠,官吏貪瀆,政治腐敗。又好聲色,奢侈荒淫,殆於政事,至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爲太上皇。至德二年末回長安,鬱悶而終。

邢昺,字叔明曹州濟陰人。宋太宗時擢九經及第,官至禮部尚書。真宗初,任翰林侍講學士,後受詔校定周禮儀禮公羊傳谷梁傳春秋傳孝經論語爾雅,並作義疏。所撰孝經義疏論語義疏爾雅義疏皆存十三經注疏。其注疏所據注本品質高,多有闡發,尤爾雅義疏除補注之缺外,始音義爾雅,並爲爾雅發凡。

【論贊】呂維祺孝經或問載:孝經為何而作也?曰,以闡發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經大法而作也。」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遺事載:孔子七十二歲,語宗聖著孝經,著作既成,齊乃向北斗告備。有赤虹自天而下,化為黃玉刻文。」

宋太宗御書孝經李至,曰「于文無足取,若有資于教化,莫孝經若也。」

【四庫】唐玄宗明皇帝御注,邢昺疏。案唐會要:「開元十年六月,上注孝經,頒天下及國子學。天寶二年二月,上重注,亦頒天下。」舊唐書經籍志孝經一卷,玄宗注。唐書藝文志「今上孝經制旨一卷」,注曰「玄宗」。其稱「制旨」者,猶梁武帝中庸義之稱「制旨」,實一書也。趙明誠金石錄明皇注孝經四卷。陳振孫書錄解題亦稱家有此刻,爲四大軸。蓋天寶四載九月,以御注刻石於太學,謂之石臺孝經。今尚存西安府學中,爲碑凡四,故拓本稱四卷耳。玄宗御制序末稱:「一章之中凡有數句,一句之內義有兼明,具載則文繁,略之則義闕。今存於,用廣發揮。」唐書元行沖傳稱:「玄宗自注孝經,詔行沖,立於學官。」唐會要又載:「天寶五載詔,孝經書疏雖粗發明,未能該備,今更敷暢以廣闕文,令集賢院寫頒中外。是凡再修,亦再修。」其疏唐志作二卷,則作三卷,殆續增一卷歟?咸平中,邢昺所修之,卽據行沖書爲藍本。然孰爲舊文,孰爲新說,今已不可辨別矣。孝經有今文、古文二本。今文稱鄭玄注,其說傳自荀昶,而鄭志不載其名。古文稱孔安國注,其書出自劉炫,而隋書已言其僞。至開元七年三月,詔令羣儒質定。右庶子劉知幾主古文,立十二驗以駁。國子祭酒司馬貞主今文,摘閨門章文句凡鄙,庶人章割裂舊文,妄加「子曰」字及中「脫衣就功」諸語以駁。其文具載唐會要中。厥後今文行而古文廢。熊禾董鼎孝經大義序,遂謂閨門一章,卒啟玄宗無禮無度之禍。孫本孝經辨疑,並謂宮闈不肅,閨門一章乃爲國諱。夫削閨門一章,遂啟幸之釁,使當時行用古文,果無天寶之亂乎?宮闈不肅誠有之,至於閨門章二十四字,則絕與不相涉。指爲避諱,不知所避何諱也?况知幾兩議並上,會要載當時之詔,乃依舊行用。傳習者稀,亦存繼絕之典。是未因知幾而廢,亦未因而廢。迨時閱三年,乃有御注太學刻石,署名者三十六人,不預列。御注旣行,兩家遂並廢,亦未聞更建議廢也。等徒以朱子刊誤偶用古文,遂以不用古文爲大罪。又不能知時典故,徒聞中興書目有「議者排毀,古文遂廢」之語,遂沿其誤說,憒憒然歸罪於。不知以而論,則亦佚。佚罪佚又罪誰乎?以而論,則亦存,古文並未因一議亡也,又何罪焉?今詳考源流,明今文之立,自玄宗始。玄宗之立,自邢昺等修此始。衆說喧呶,皆揣摩影響之談,置之不論不議可矣。


【底本】嘉靖李元陽福建隆慶二年重修刊本。

【板框】半葉框高 十九點五厘米,寬十二點八厘米。

【版式】四周單欄,白口,無魚尾,書口下有刻工名。

【行格】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夾註雙行字數同。

【序跋】前有傅注孝經注疏序唐玄宗孝經序

【端題】「翰林侍講學士朝請大夫守國子祭酒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臣邢昺等奉敕校定註疏」、「成都府學主鄉貢傅注奉右撰」。

其他版本
元泰定三年刻明修本
清重刻汲古阁本
十三经注疏本(元刻明修)
清同治十三年湖南书局刻本
清初致和堂刻本
今古文孝经汇刻本(道光刻)
清康熙二十五年修补明刻本
日本享和元年吉村吉左卫门刻本
清芥子园刻本
清同治十年湖南省城尊经阁校刻本
明刻本
元泰定三年刻本
重排新式标点〈孝经注疏〉
底本:明嘉靖间李元阳福建刻隆庆二年重修刊本
电子文件(PDF)
42筒子页8M
1次

3.jpg

4.jpg

5.jpg

评论
xkelf
删除
2023-09-14 14:09

清人阮元在《孝经注疏校勘记》中评价此书:“长孙无忌等十二家皆大名公,仕唐为相。其解释《孝经》,皆当时文江学海思济航者也。唐初经说之书,有长孙无忌等八家注释。今八注皆逸,仅有郑氏一家留其佚文,而无忌等十一家皆不传。”


清人皮锡瑞在《孝经郑注疏考证》中评价此书:“《孝经》之有注疏,犹《诗经》之有毛、郑,而毛、郑之有本师,其说至明。《孝经》则不然,汉儒失其师承,或采纬书以补其阙,故所传之本有异同。魏晋以后,杂糅傅会,唐儒因而据以删定。自汉明堂令刘向校古文《孝经》,至今一以唐定本为准。”

清人李调元在《雨村声谈》中评价此书:“盖长孙无忌等十二家之注释,《唐书》有录而世罕传本,自北宋刘敞刊十一家注释之后,千余年仅有范氏刊本可据。故自明以来,习者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