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經十八卷,晉郭璞撰。成書于戰國至漢初期,作者不詳。周禮疏有「古山海經鄒『鄒衍』書」之言。朱熹、胡應麟等認為山海經成書于戰國末,為其好奇之士所做。清畢沅主「作于禹益,述于周秦,行於漢,明于晉」。現行本凡十八篇,三萬餘字,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校刊而成,晉郭璞作注。計分五藏山經五篇、海外經四篇、海內經四篇、大荒經四篇、海內經一篇。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十四篇為戰國時作品,海經中海內經四篇為西漢初年作品。與易經、黃帝內經並稱為上古三大奇書。
原有圖,其文或依圖而述,郭璞作有山海經圖贊。古圖已亡佚不存,今本之圖為後人補畫。南朝張僧繇繪製、宋舒雅重繪十卷本二百四十二幅山海經圖亦未得以流傳。現今所能見最早山海經圖本,自明朝胡文煥本、蔣應鎬本。日本江戶時「即明、清時」出版怪奇鳥獸圖卷中有多幅據明山海經圖本而來圖像。清山海經圖以吳任臣圖本最早,流傳亦最廣。該書自敍其圖源自于舒雅重繪本,不過僅取其「詭異」者一百四十四幅圖,按靈祇、異域、獸族、羽禽、鱗介五類編排。後畢沅、郝懿行皆以該圖本為摹本。據馬昌儀所言,吳任臣圖本有七十一幅圖皆或大多采自胡文煥圖本。另有汪紱本圖像四百零七幅,則多是別出心裁之作,與其他明清山海經諸圖本極少雷同。
按四部分類法,其或視為山川地志「史部地理類」,或視為博物之書「子部小說類」。已知最早記載山海經一詞文獻,乃史記大宛列傳贊,司馬遷未言作者,「漢書、論衡引史記此段文字時僅提『山經』」。劉歆上山海經表言其出自唐虞之際,是大禹、伯益由治理洪水緣故,至九州各處「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又紀「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以辨別九州土地肥瘠,制定所繳田賦,區別事物之善惡,以利器用。北魏酈道元引用山海經之文注釋水經,隋書經籍志列史部地理類,馬端臨文獻通考置經籍考史考地理書之首。張之洞書目答問首列其入「古史」類,與逸周書、國語、戰國策、竹書紀年、穆天子傳、世本等書併入一類。魯迅言:「中國之神話與傳說,今尚無集錄為專書者,僅散見於古籍,而山海經中特多。今所傳本十八卷,記海內外山川神祇異物及祭祀所宜,以為禹益作者固非,而謂因楚辭而造者亦未是;所載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與巫術合,蓋古之巫書也,然秦漢人亦有增益。」
山經五篇,含南山、西山、北山、東山和中山「五經」,又名「五藏山經」。約成於春秋戰國;海經分海外南、西、北、東和海內南、西、北、東八經。或是西漢作品。大荒經分東、南、西、北四經,附海內經。疑為西漢以後人作。是書以山為綱,以方向道裏為緯,記述古河流、民族、植物、動物和礦產等地理知識。全書共記山名五千三百余個,水名二百五十多個,人名百四十多個,動物百二十餘種,植物五十餘種,以及眾多礦產。以「五藏山經」至為重要,記載平實雅正,可見大一統思想。亦載諸多如「夸父追日」、「羲和浴日」、「後羿射日」、「精衛填海」等遠古神話傳說。堪稱「史地之權輿,神話之淵府」。尤海經存神話資料頗多,除楚辭天問,他書均不能與之相比。因書成書年代久遠,所記事物難以求證,又多奇怪神異之處,故司馬遷寫史記時亦言:「至禹本紀,山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明人胡應麟見其書「無論其事及其文,與典謨、禹貢迥不類也」,「怪誕之詞,聖人所不道」,不信其為地理書,而謂之為「古今語怪之祖」。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明成化戊子刻本。有清光緒二十年善成堂仿畢氏圖注原刻本,民國間上海中華書局鉛印本,民國十一年南林劉氏求恕齋刻本。考證及注釋者另有明王崇慶山海經釋義、楊慎山海經補注、吳任臣山海經廣注、清吳承志山海經地理今釋、畢沅山海經新校正、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等。民國後,則以神話學者袁珂山海經校注最為出名。一九八六年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山海經新探中輯有譚其驤五藏山經的地域範圍提要、楊超山海經及其相關的幾個問題、何幼琦海經新探等可資參考。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晉郭璞注。卷首有劉秀校上奏,稱爲伯益所作。案山海經之名始見史記大宛傳,司馬遷但云禹本記、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而未言爲何人所作。列子稱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之,似乎卽指此書而不言其名山海經。王充論衡別通篇曰,禹主行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所不至,以所見聞作山海經。趙煜吳越春秋所說亦同。惟隋書經籍志云,蕭何得秦圖書,後又得山海經,相傳夏禹所記。其文稍異,然似皆因列子之說推而衍之。觀書中載夏后啟、周文王及秦、漢長沙、象郡、餘暨、下嶲諸地名,斷不作於三代以上,殆周、秦間人所述,而後來好異者又附益之歟?觀楚詞天問,多與相符,使古無是言,屈原何由杜撰?朱子楚詞辨證謂其反因天問而作,似乎不然。至王應麟王會補傳引朱子之言,謂山海經記諸異物飛走之類,多云東向,或曰東首,疑本因圖畫而述之。古有此學,如九歌、天問皆其類云云。則得其實矣。郭璞注是書,見於晉書本傳。隋、唐二志皆云二十三卷,今本乃少五卷,疑後人並其卷帙,以就劉秀奏中一十八篇之數,非闕佚也。隋、唐志又有郭璞山海經圖贊二卷,今其贊猶載璞集中,其圖則宋志已不著錄,知久佚矣。舊本所載劉秀奏中,稱其書凡十八篇,與漢志稱十三篇者不合。七略卽秀所定,不應自相牴牾,疑其贗托。然璞序已引其文,相傳旣久,今仍並錄焉。書中序述山水,多參以神怪,故道藏收入太玄部競字型大小中。究其本旨,實非黃、老之言。然道里山川,率難考據,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諸家並以爲地理書之冠,亦爲未允。核實定名,實則小說之最古者爾。
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