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家語,三國魏王肅注。儒家類著作。漢書藝文志稱二十七卷,孔子門人所撰,佚于唐代。今本十卷,四十四篇,王肅注,書後附有王肅序、後序。雜取秦漢諸書所載孔子遺文逸事,綜合成篇。採論語、左傳、國語、荀子、大戴禮記、禮記、說苑諸書中所載古婚姻、喪祭、郊禘、廟祧等制度與鄭玄所論不同之處,借孔子之名加以闡發,假託古人以自重,以駁難鄭學。
肅自稱得於孔子二十二世孫孔猛,因其說多與己合,故取而注之。歷來頗多爭議,後世學者多疑其偽託之作。顏師古注漢書曾言孔子家語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語」,師古所云今本,乃肅集撰之十卷本也。近代簡帛文獻出土證其確爲先秦舊籍。宋王柏家語考、清姚際恒古今偽書考、範家相家語證偽、孫志祖家語疏證皆以爲是偽書。宋朱熹朱子語錄、清陳士珂及錢馥孔子家語疏證序跋,黃震黃氏日抄等則持有異議。然千余年來,該書廣爲流傳,問王「玉」可考見齊論遺文,王言解可校大戴禮記,遺文軼事,往往多見於其中。故自唐以來,知其偽而不能廢也。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明翻宋本」影印。
史繩祖學齋佔畢曰:大戴一書,雖列之十四經,然其書大抵雜取家語之書,分析而爲篇目。其公冠篇載成王冠,祝辭內有先帝及陛下字,周初豈曾有此?家語止稱王字,當以家語爲正云云。今考陛下離顯先帝之光曜已下,篇內已明云孝昭冠辭,繩祖誤連爲祝雍之言,殊未之考。葢王肅襲取公冠篇爲冠頌,已誤合孝昭冠辭於成王冠辭,故刪去先帝陛下字,竄改王字。家語襲大戴,非大戴襲家語,就此一條,亦其明證。其割裂他書,亦往往類此。
其書至明代,傳本頗稀,故何孟春所注家語,自云未見王肅本。王鏊震澤長語亦稱家語今本,爲近世妄庸所刪削。惟有王肅注者,今本所無多具焉,則亦僅見之也。明代所傳凡二本,閩徐���家本,中缺二十餘頁。海虞毛晉家本,稍異而首尾完全。今徐本不知存佚,此本則毛晉所校刊,較之坊刻,猶爲近古者矣。
肅,字子雍,東海郡郯縣「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人。司徒王朗之子、晉文帝司馬昭外父。出身東海王氏,師從大儒宋忠。曾任散騎黃門侍郎,襲封蘭陵侯。歷任散騎常侍、秘書監、崇文館祭酒,屢次建議時政,外放廣平太守、河南尹。齊王曹芳被廢,迎高貴鄉公曹髦繼位。助司馬師平定毌丘儉之亂,累遷中領軍、散騎常侍。甘露元年去世,享年六十二歲,獲贈衛將軍,諡號爲景。肅遍注群經,綜今古文經學,借鑒禮記、左傳、國語等,編撰孔子家語,融儒家思想入官學,其所注經學是爲「王學」。唐時位列「二十二先賢」配享孔廟。宋真宗時,追贈司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