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氏春秋十六卷,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因书中「十二纪」依春秋按四季编排,故称吕氏春秋;又因书中有「八览」,亦称吕览。以道家為主,儒家為輔,兼采墨、法、名、農各學派學說,集先秦諸子百家之大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是先秦戰國末政治理論散文彙編,先秦典籍中唯一可知確切寫作年代之書。完成于秦王政六年,為秦相國呂不韋主持,召集門客各派學者集合百家九流之說編纂而成,內容駁雜,以為可以備論天地古今萬物之理,號曰呂氏春秋。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
內容涉及甚廣,以道家黃老思想為主,兼收儒、名、法、墨、農和陰陽各先秦諸子百家言論,是雜家代表作,亦是中國古代類書起源。全書共分十二紀、八覽、六論三大部分。每篇又有諸子篇。十二紀按四季、十二月份排列,每紀有紀首一篇和論文四篇共五篇,十二紀共計六十子篇。八覽各覽有論文八篇,有始覽缺一篇,共計六十三子篇。六論每論有六篇,共計三十六子篇。加十二紀末序意一篇,全書計有子篇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言。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明宋邦乂等刻本。呂氏春秋現存最早版本是元至正年間嘉興路儒學刊本。明代有弘治十一年李瀚刻本,嘉靖七年許宗魯刻本,萬曆己卯張登雲校本,薑璧重刻本,萬曆年間宋邦乂等校本,宋啟明刻本,萬曆丙申劉如寵刻本,乙巳汪一鸞刻本,庚申淩稚隆套印本等。清乾隆年間有靈岩山館刊畢沅校正本,諸子集成本等。東漢高誘呂氏春秋注。清畢沅呂氏春秋新校正、清梁玉繩呂子校補及續補。近人許維遹撰呂氏春秋集釋,近人蔣維喬等撰呂氏春秋匯校。今人張雙棣等著呂氏春秋譯注。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舊本題秦呂不韋撰,考史記文信侯列傳,實其賓客之所集也。太史公自序又稱不韋遷蜀,世傳呂覽。考序意篇,稱維秦八年,歲在涒灘,是時不韋未遷蜀,故自高誘以下,皆不用後說,蓋史駁文耳。漢書藝文志載呂氏春秋二十六篇。今本凡十二紀,八覽,六論。紀所統子目六十一,覽所統子目六十三,論所統子目三十六,實一百六十篇。漢志蓋舉其綱也。其十二紀,卽禮記之月令。顧以十二月割爲十二篇,每篇之後,各間他文四篇。惟夏令多言樂,秋令多言兵,似乎有義,其餘則絕不可曉,先儒無說,莫之詳矣。又每紀皆附四篇,而季冬紀獨五篇。末一篇標識年月,題曰序意,爲十二紀之總論。殆所謂紀者猶內篇,而覽與論者爲外篇、雜篇歟?唐劉知幾作史通內外篇,而自序一篇亦在內篇之末,外篇之前,蓋其例也。不韋固小人,而是書較諸子之言獨爲醇正大。大抵以儒爲主而參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與孔子、曾子之言。其他如論音則引樂記,論鑄劍則引考工記,雖不著篇名,而其文可案。所引莊、列之言,皆不取其放誕恣肆者。墨翟之言,不取其非儒、明鬼者。而縱橫之術,刑名之說,一無及焉。其持論頗爲不苟。論者鄙其爲人,因不甚重其書,非公論也。自漢以來,注者惟高誘一家,訓詁簡質。於引證顛舛之處,如制樂篇稱成湯之時穀生於庭,則據書序以駁之;稱南子爲釐夫人,則據論語、左傳以駁之;稱西門豹在魏襄王時,則據魏世家、孟子以駁之;稱晉襄公伐陸渾,稱楚成王慢晉文公,則皆據左傳以駁之;稱顏闔對魯莊公,則據魯世家以駁之;稱衛逐獻公立公子黚,則據左傳、衛世家以駁之;皆不蹈注家附會之失。然如稱魏文侯虜齊侯,獻之天子,傳無其事,不知誘何以不糾。其謂梅伯說鬼侯之女好,妲己以爲不好,因而見醢,謂白乙丙、孟明皆蹇叔子,謂寧戚扣角所歌乃碩鼠之詩,謂公孫龍爲魏人,並不著所出,亦不知其何所據。又共伯得乎共首及張毅、單豹事,均出莊子,乃於共伯事則曰不知其出何書,於張毅、單豹事則引班固幽通賦,竟未見漆園之書,亦爲可異。若其注五世之廟曰逸書,則梅賾僞本尚未出。引詩庶姜孽孽作䡾䡾,鼉鼓逢逢作韸韸,則經師異本。均不足爲失也。
呂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南」人,初為大商人,後成秦相,封文信侯,在秦為相十三年。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助秦王政兼併六國。後因嫪毐叛亂事受牽連,被免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下令將其流放至蜀「今四川」,不韋憂懼交加,於是在三川郡「今河南洛陽」自鴆而亡。
高誘,東漢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少受學于同縣盧植。建安十年任司空掾,旋任東郡濮陽「今屬河北」令,後遷監河東。所著有孟子章句「今佚」、孝經注「今佚」、戰國策注「今殘」及淮南子注「今與許慎注相雜」、呂氏春秋注等。
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