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衡三十卷,漢王充撰。充因感「偽書俗文,多不誠實」,乃耗三十餘載撰成此書。自紀:「論衡者,論之平也。」意為謂無偏見、平正之論,故名。彙編約成于章和二年,八十五篇,缺佚招致一篇,實存八十四篇,共二十餘萬言。與後漢書王充傳所言合,然王充自紀篇曰:「吾書百篇」,「吾書亦才出百」,故論衡或原有百篇以上,至範曄寫後漢書時僅可見八十五篇矣。經輾轉流傳,篇目有所佚失實乃常見。論衡見於著錄較晚,隋書經籍志雜家著錄「論衡,二十九卷」;舊唐書經籍志雜家著錄「論衡,三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同;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二著錄論衡三十卷。此有一卷之差,或是自二十九卷中分出自紀篇單為一卷之緣故。自此以後,見於著錄者多為三十卷。
論衡細說微論,解釋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實」為根據,疾虛妄古之言,譏世俗漢之異書。書初成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吳始得之,秘之帳中,以為談助。其後王朗為會稽太守,又得其書,及來許下,時人稱其才進。或曰,不見異人,當得異書。問之,果以論衡之益,由是遂大行於世,傳之至今。。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明通津草堂刻本。論衡于宋代以前無定本,崇文總目三十卷。世所傳本,或為二十七卷。史館本與崇文總目同。諸本繕寫互有同異。北宋慶曆五年,進士楊文昌采當時流行俗本二十七卷與史館本三十卷對校,「改正塗注一萬一千二百五十七字」作序刊印,所定者稱為善本。百餘年後,南宋孝宗乾道三年,會稽太守番陽洪適又據楊刻本複加校訂重刻于會稽蓬萊閣下。歲月既久,文字漫滅,不可複讀。江南諸道行禦史台經歷克莊公以所藏善本重加校正。紹興路總管宋公文瓚為之補刻,而其本複完。明通津草堂所刻即出是本。此宋版現僅存殘卷。藏于北京圖書館宋本,經元、明兩代不斷修補,是今存最早刊印全本。另有新刊王充論衡十五卷本八冊「舊稱『元小字本』」,是明初年坊間據宋乾道三年本刻印,此兩種刻本均未流行於世。明嘉靖十四年吳郡蘇獻可刻印「通津草堂」本「累害篇缺一頁四百字」,流行較廣。以後版本繁富,皆據此本刻印,或有刻本據宋本補足缺頁。亦有諸子集成等多種版本。近人黃暉論衡校釋三十卷,是較為通行版本。劉盼遂論衡集解等注疏。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漢王充撰。充字仲任,上虞人。自紀謂在縣爲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掾功曹,在太守爲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又稱永和三年徙家辟詣揚州部丹陽、九江、廬江,後入爲治中。章和二年罷州家居。其書凡八十五篇,而第四十四招致篇有錄無書,實八十四篇。考其自紀曰:書雖文重,所論百種。案古太公望,近董仲舒,傳作書篇百有餘,吾書亦纔出百而云太多。然則原書實百餘篇。此本目錄八十五篇,已非其舊矣。充書大旨詳於自紀一篇,蓋內傷時命之坎坷,外疾世俗之虛僞,故發憤著書,其言多激。刺孟、問孔二篇,至於奮其筆端,以與聖賢相軋,可謂誖矣。又露才揚己,好爲物先。至於述其祖父頑狠,以自表所長,傎亦甚焉。其他論辨,如日月不圓諸說,雖爲葛洪所駁,載在晉志。然大抵訂訛砭俗,中理者多,亦殊有裨於風教。儲泳袪疑說、謝應芳辨惑編不是過也。至其文反覆詰難,頗傷詞費。則充所謂宅舍多,土地不得小;戶口衆,簿籍不得少;失實之事多,虛華之語衆;指實定宜,辨爭之言安得約徑者,固已自言之矣。充所作別有譏俗書、政務書,晚年又作養性書,今皆不傳,惟此書存。儒者頗病其蕪雜,然終不能廢也。高似孫子略曰:袁崧後漢書載充作論衡,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吳,始見之,以爲談助。談助之言,可以了此書矣。其論可云允愜。此所以攻之者衆,而好之者終不絕歟。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少孤,鄉里稱孝。出身細族孤門,自幼聰慧好學,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途通眾流百家之言。年二十八至京師,受業太學,師事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充性恬澹,不贪富贵,一生仕途不順。六十二歲罷官在家,專心著述。年漸七十,作養性之書,後病卒於家。著有譏俗節義、政務、論衡等書。僅論衡得以留存。後漢三賢之一,與王符、仲長統齊名。
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