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論衡三十卷,王充撰。因感「偽書俗文,多不誠實」,乃耗三十餘載撰成此書。自紀:「論衡者,論之平也。」意為謂無偏見、平正之論,故名。彙編約成于章和二年,八十五篇,缺佚招致一篇,實存八十四篇,共二十餘萬言。與後漢書王充傳所言合,然王充自紀篇曰:「吾書百篇」,「吾書亦才出百」,故論衡或原有百篇以上,至範曄後漢書時僅可見八十五篇矣。經輾轉流傳,篇目有所佚失實乃常見。論衡見於著錄較晚,隋書經籍志雜家著錄「論衡,二十九卷」;舊唐書經籍志雜家著錄「論衡,三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同;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二著錄論衡三十卷。此有一卷之差,或是自二十九卷中分出自紀篇單為一卷之緣故。自此以後,見於著錄者多為三十卷。

論衡細說微論,解釋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實」為根據,疾虛妄古之言,譏世俗漢之異書。書初成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始得之,秘之帳中,以為談助。其後王朗會稽太守,又得其書,及來許下,時人稱其才進。或曰,不見異人,當得異書。問之,果以論衡之益,由是遂大行於世,傳之至今。。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通津草堂刻本。論衡代以前無定本,崇文總目三十卷。世所傳本,或為二十七卷。史館本與崇文總目同。諸本繕寫互有同異。北宋慶曆五年,進士楊文昌采當時流行俗本二十七卷與史館本三十卷對校,「改正塗注一萬一千二百五十七字」作序刊印,所定者稱為善本。百餘年後,南宋孝宗乾道三年,會稽太守番陽洪適又據刻本複加校訂重刻于會稽蓬萊閣下。歲月既久,文字漫滅,不可複讀。江南諸道行禦史台經歷克莊公以所藏善本重加校正。紹興路總管宋公文瓚為之補刻,而其本複完。通津草堂所刻即出是本。此版現僅存殘卷。藏于北京圖書館本,經兩代不斷修補,是今存最早刊印全本。另有新刊王充論衡十五卷本八冊「舊稱『元小字本』」,是初年坊間據乾道三年本刻印,此兩種刻本均未流行於世。嘉靖十四年吳郡蘇獻可刻印「通津草堂」本「累害篇缺一頁四百字」,流行較廣。以後版本繁富,皆據此本刻印,或有刻本據本補足缺頁。亦有諸子集成等多種版本。近人黃暉論衡校釋三十卷,是較為通行版本。劉盼遂論衡集解等注疏。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王充撰。仲任上虞人。自紀謂在縣爲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掾功曹,在太守爲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又稱永和三年徙家辟詣揚州丹陽九江廬江,後入爲治中。章和二年罷州家居。其書凡八十五篇,而第四十四招致篇有錄無書,實八十四篇。考其自紀曰:書雖文重,所論百種。案古太公望,近董仲舒,傳作書篇百有餘,吾書亦纔出百而云太多。然則原書實百餘篇。此本目錄八十五篇,已非其舊矣。充書大旨詳於自紀一篇,蓋內傷時命之坎坷,外疾世俗之虛僞,故發憤著書,其言多激。刺孟問孔二篇,至於奮其筆端,以與聖賢相軋,可謂誖矣。又露才揚己,好爲物先。至於述其祖父頑狠,以自表所長,傎亦甚焉。其他論辨,如日月不圓諸說,雖爲葛洪所駁,載在晉志。然大抵訂訛砭俗,中理者多,亦殊有裨於風教。儲泳疑說謝應芳辨惑編不是過也。至其文反覆詰難,頗傷詞費。則所謂宅舍多,土地不得小;戶口衆,簿籍不得少;失實之事多,虛華之語衆;指實定宜,辨爭之言安得約徑者,固已自言之矣。所作別有譏俗書政務書,晚年又作養性書,今皆不傳,惟此書存。儒者頗病其蕪雜,然終不能廢也。高似孫子略曰:袁崧後漢書論衡,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始見之,以爲談助談助之言,可以了此書矣。其論可云允愜。此所以攻之者衆,而好之者終不絕歟。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少孤,鄉里稱孝。出身細族孤門,自幼聰慧好學,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途通眾流百家之言。二十八京師,受業太學,師事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性恬澹,不贪富贵一生仕途不順。六十二歲罷官在家,專心著述。年漸七十,作養性之書,後病卒於家。著有譏俗節義政務論衡等書。僅論衡得以留存。後漢三賢之一王符仲長統齊名

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其他版本
宋干道三年绍兴府刻宋元明递修本
四库全书荟要本(乾隆写)
明末钱震泷刻本
广汉魏丛书本(万历刻)
清乾隆间刻本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宋干道三年绍兴府刻元公文纸印本
清顾汝理刻本
清光绪三年卢秉钧刻本
明天启间刻本
增订汉魏丛书本(乾隆刻、光绪刻、宣统石印)
清潮阳郑氏龙溪精舍刻本
子书百家本(崇文书局刻)
清王谟刻本
明刻黄嘉惠阅本
明嘉靖十四年苏献可通津草堂刻本
明抄本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
猜你喜欢
颜氏家训
菜根谭
容斋随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