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解傷寒論十卷圖解運氣圖一卷,又名傷寒論注釋,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輯,金成無己注。書成南宋紹興十四年,現存最早傷寒論全注本。傷寒論之有注解,自成氏始。凡二十二篇,十四萬一千余字。因傷寒論釋簡義奧,不易理解,故成無己參閱內經、難經等書,遵照王叔和傷寒論之編次,對其從辨脈法始,至辨發汗吐下後終,逐條闡注,辨析六經及方論,且有發揮,故名曰注解傷寒論。注解較詳明,能闡析仲景辨證論治之理,立法處方之趣,對後世傷寒學派影響深遠。但亦偶有隨文訓釋、自相矛盾之處。
成氏運用內經、難經學之論爲指導,解析其病機、治則、方劑等,使內經、難經與傷寒論之間一脈相承,發揮仲景著書之旨,爲後世醫家研究傷寒論主要注本之一。成氏乃全面注解傷寒論醫家之首,其以經注論,以論證經,開創以注解之法研究傷寒論先河,使後世能明傷寒之理,知傷寒之用,使仲景傷寒論原文變通俗易懂,推動傷寒學說流傳與發展。明趙開美校刻仲景全書時,盛讚成氏「博極研精,深造自得,本難『經』、素『問』、靈樞諸書以發明其奧:因仲景方論以辨析其理。極表裏、虛實、陰陽、死生之說,究藥病輕重去取加減之意。」
是書未及問世,成氏巳謝世。後士大夫張孝忠於紹興庚戌重獲此書,傳於醫者王光庭家,亟爲梓版,乃得流傳。有明汪濟川校刊本及醫統正脈等版本;後人民衛生出版社有印行。現國內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元初刻本「附圖解運氣鈐一卷」;北京圖書館藏有步月樓梓行古今醫統正脈全書單行本、明刻本、四庫全書本「文津閣本」、清道光三年癸未貴文堂重刻本等版本;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等藏有清道光二十四年甲辰信元堂刊本、清同治九年庚午常郡雙白燕堂陸氏刊本、清光緒六年庚辰掃葉山房刊本、上海涵芬樓據明嘉靖汪濟川本影印四部叢刊本等版本。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明嘉靖汪濟明刻本」影印。
無己所作明理論凡五十篇,又論方二十篇,於君臣佐使之義,闡發尤明。嚴器之序,稱無己撰述傷寒義,皆前人未經道者。指在定體分形析證,若同而異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釋戰慄有內外之診,論煩燥有陰陽之別。讝語鄭聲,令虛實之灼知,四逆與厥,使淺深之類明云云。其推挹甚至。張孝忠跋亦稱無己此二集自北而南,先以紹興庚戌得傷寒論注十卷於醫士王光廷家,後守荊門,又於襄陽訪得明理論四卷,因爲刊板於郴山。則在當時固已深重其書矣。
成無己,聊攝「今山東茌平區」人,靖康後,聊攝地入於金,遂爲金人。無己生於世醫家庭,自幼攻讀醫學,至海陵王正隆乙亥至丙子歲,成氏尚存。享年九十餘歲。成氏一生好學,年七十八時撰成注解傷寒論、傷寒明理論、傷寒明理藥方論,八十歲時注完眾傷寒論。此三種傷寒著作,有注解、有論證、有論方,鼎足而立,聯繫緊密,相得益彰。傷寒注解,積四十年研究,其書方成,可見其功力之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