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廣益會玉篇三十卷,南朝梁顧野王撰,唐孫強增字,宋陳彭年等重修。爲考證六書八體殊形、字各而訓同、文均而釋異之象,野王輯玉篇,其自敍曰: 「六書八體,今古殊形。或字各而訓同,或文均而釋異,百家所談,差互不少。字書卷軸,舛錯尤多,難用尋求,易生疑惑。猥承明命,預纘過庭,總會眾篇,校讎群籍,以成一家之玉篇制,文字之訓以備。」野王綜合群書,網羅諸家學說,從而澄清是非,糾正錯誤,是繼說文後按漢字楷書形體編排之重要字典。
成書于梁武帝大同九年,原本收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七個,每字下先注反切,再引群書訓詁,解說頗詳。對字形,注重篆隸之變遷。釋字以音義爲主,詞義不明時,亦有野王按語。異體字附於後,注明另見。然原本已佚,留世僅若干殘卷,故于唐宋間多番修訂、增補。現存爲唐上元元年富春孫強增字減注本。宋大中祥符六年陳彭年、吳銳、邱雍等又據孫強本重修,改名大廣益會玉篇,即所謂今本玉篇。
今本玉篇,流布甚廣,增字頗多。凡三十卷,收字二萬二千餘,分爲五百四十二部。與論文關聯爲原則,几以字義相關爲先後。每字下先以反切釋音,後解釋字義,偶亦引有書證或典籍之詁訓以釋義,並將部分字之古體、異體附於釋義之後。
卷末所附沙門神珙五音聲論及四聲五音九弄反紐圖,爲言等韻者所祖。近時休寧戴氏作聲韻考,力辯反切始魏孫炎,不始神珙,其說良是。至謂唐以前無字母之說,神珙字母乃剽竊儒書而托詞出於西域,則殊不然。考隋書經籍志稱:「婆羅門書以十四音貫一切字,漢明帝時與佛經同入中國。」則遠在孫炎前。又釋藏譯經字母,自晉僧伽婆羅以下,可考者尚十二家,亦遠在神珙前。葢反切生於雙聲,雙聲生於字母。此同出於喉吻之自然,華不異梵,梵不異華者也。中國以雙聲取反切,西域以字母統雙聲。此各得於聰明之自悟,華不襲梵,梵不襲華者也。稽其源流,具有端緒。特神珙以前,自行於彼教。神珙以後,始流入中國之韻書。亦如利瑪竇後,推步測驗參用西法耳,豈可謂歐羅巴書全剽竊洛下、鮮于之舊術哉?戴氏不究其本,徒知神珙在唐元和以後,遂據其末而與之爭,欲以求勝於彼教。不知聲音之學,西域實爲專門。儒之勝於釋者,別自有在,不必爭之於此也。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元刻本影印。
今世所行凡三本。一爲張士俊所刊,前有野王序一篇,啟一篇,後有神珙反紐圖及分毫字樣。朱彝尊序之,稱上元本。一爲曹寅所刊,與張本一字無異,惟前多大中祥符勅牒一道,稱重修本。一爲明內府所刊,字數與二本同,而每部之中,次序不同,注文稍略,亦稱大中祥符重修本。
是宋時玉篇,原有二本。彭年等進書表稱:「肅奉詔條,俾從詳閱,訛謬者悉加刊定,敷淺者仍事討論。」其勅牒後所列字數稱:「舊一十五萬八千六百四十一言,新五萬一千一百二十九言,新、舊總二十萬九千七百七十言,注四十萬七千五百有三十字。」是彭年等大有增刪,已非孫強之舊,故明內府本及曹本均稱重修張本。旣與曹本同,則亦重修本矣。乃刪去重修之牒,詭稱上元本,而大中祥符所改大廣益會之名及卷首所列字數,仍未及削改,可謂拙於作僞。彝尊序乃謂勝於今行大廣益本,殆亦未見所刊,而以意漫書歟?元陸友研北雜誌稱:「顧野王玉篇惟越本最善,末題會稽吳氏三一孃寫,楷法殊精。」又考永樂大典,每字之下皆引顧野王玉篇云云,又引宋重修玉篇云云,二書並列。是明初上元本猶在,而其「篇」字韻中所載玉篇全部,乃仍收大廣益會本,而不收上元舊本,顧孫原帙,遂不可考。殆以重修本注文較繁,故以多爲貴耶?當時編纂之無識,此亦一端矣。
現存中外版本六十有二種,宋本兩種,即十行本及十一行本,十行本爲清刊本之源,十一行本則爲元明刊本之源。元本十二種有圓沙書院系、至正丙申系、建安蔡氏系、內閣文庫十二行系。明本十七種即與元圓沙書院本系統相傳承之明初刊本、建安朱氏與耕書堂本等,與元至正丙申本系統相傳承之吳勉學師古齋本、建安鄭氏宗文堂刊本,與元建安蔡氏本系統相傳承之永樂甲午廣勤書堂本、宣德辛亥清江書堂本。清本十三種爲曹寅刊本及澤存堂刊本兩系。和刻本共十八種,以五山本爲最早。
野王,字希馮。吳郡吳「今江蘇吳縣」人。博學經史,擅於文字音義。原名顧體倫,因仰慕西漢馮野王,故更名。居於亭林,人稱顧亭林。曆梁武帝大同四年太學博士、陳國子博士、黃門侍郎、光祿大夫,博通經史,擅長丹青,著述頗豐,有玉篇、輿地志、符瑞圖、顧氏譜傳、分野樞要、玄象表及志怪小說續洞冥記等;另撰通史要略、國史紀傳,未竟而卒。陳太建十三年卒,詔贈秘書監、右衛將軍。後代顧炎武,號亭林,亦稱顧亭林,以期追慕先人之意也。
強,唐處士。隱居會稽山。將玉篇增爲三十卷,高宗上元元年成書,士稱上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