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證類本草」三十卷,宋唐慎微撰,宋寇宗奭衍義。簡稱證類本草、經史證類大本草、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等,約于宋元豐五年成書,名曰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稿成,未予刻印。至大觀二年,通仕郎艾晟向官府推薦此書,並奉命略加修訂後雕版刊印,首刊於昆陵 「今江蘇武進」,改名為大觀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大觀本草」。從此成為官修本草,頒行全國。
政和六年醫官曹孝忠奉詔校勘,刪繁輯紊,糾正謬誤,重復刊刻,定名為政和新修證類備用本草「簡稱政和本草」。紹興二十九年經王繼先等修訂,名為紹興校訂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淳祐九年,平陽張存惠刻此書時,將寇宗奭本草衍義隨文散入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中,作為增訂,故改名為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於卷端書名卷第之下,小字雙行加「己酉新增衍義」 六字。
凡六十餘萬字,慎微博采以前藥書之長,收經史百家及佛道著作中有關藥物之論,將嘉祐本草、本草圖經兩書合一,予以擴充調整編成。共載藥一千七四十八種。藥物分類大體沿襲新修本草舊例,僅將禽獸部細分為人、獸、禽三部。各藥先出本草圖經藥圖,次載嘉祐本草正文及本草圖經解說文字,末附唐慎微續添藥物資料。書中存珍貴藥學文獻繁富,是學習研究本草學重要參考書。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金泰和甲子晦明軒刻本。大觀本草和政和本草形成本書兩大系統版本 「共四十餘版次」,內容大同小異。明代有此書翻刻本,一九五七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據此本影印行世。有元大德六年崇文書院刻本,明嘉靖間刊本,清光緒三十年武昌柯逢時影宋並重校刊本。明末清初錢謙益藏錢氏絳雲樓未焚之書,今藏北京圖書館。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宋唐慎微撰。案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此書三十卷,名大觀本草。晁公武讀書志則作證類本草三十二卷,亦題唐慎微撰。是宋時已有兩本矣。玉海載紹興二十七年八月十五日,王繼先上校定大觀本草三十二卷,釋音一卷,詔秘書省修潤付胄監鏤板行之。則南宋且有官本。然皆未見其原刊。今行於世者亦有兩本,一爲明萬歷丁丑翻刻元大德壬寅宗文書院本。前有大觀二年仁和縣尉艾晟序,稱其書三十一卷,目錄一卷。集賢孫公得其本而善之,命官校正鏤板,以廣其傳。慎微不知何許人,傳其書者失其邑里族氏,故不載焉。陳氏所見蓋此本,故題曰大觀本草。一爲明成化戊子翻刻金泰和甲子晦明軒本。前有宋政和六年提舉醫學曹孝忠序,稱欽奉玉音,使臣楊戩總工刊寫,繼又命孝忠校正潤色之。其改稱政和本草,蓋由於此,實一書也。書末又有金皇統三年翰林學士宇文虛中跋,稱慎微字審元,成都華陽人,治病百不失一。爲士人療病,不取一錢,但以名方秘籙爲請,以此士人尤喜之。每於經史諸書中得一藥名,一方論,必錄以告,遂集爲此書。尚書左丞蒲傳正欲以執政恩例奏與一官,拒而不受。又稱元祐間虛中爲兒童時,見慎微治其父風毒,預期某年月日再發,緘方以俟,臨期服之神驗。則慎微始末,虛中述之甚明。蓋靖康以後,內府圖籍悉入於金,故陳振孫未見此本,不知慎微何許人。而晁公武所云三十二卷者,殆合目錄計之,亦未見政和所刻也。然考趙與峕賓退錄,則稱唐慎微,蜀州晉原人。世爲醫,深於經方。元祐間蜀帥李端伯招之,居成都。嘗著證類備急本草三十一卷,艾晟序其書,謂慎微不知何許人,故爲表出,蜀州今爲崇慶府云云。所序履貫小異,豈虛中兒時見之,但知其寄籍歟。大德中所刻大觀本作三十一卷,與艾晟所言合。泰和中所刻政和本,則以第三十一卷移於三十卷之前,合爲一卷,已非大觀之舊。又有大定己酉麻革序及劉祁跋,並稱平陽張存惠增入寇宗奭本草衍義,則益非慎微之舊。然考大德所刻大觀本,亦增入宗奭衍義,與泰和本同。蓋元代重刻,又從金本錄入也。今以二本互校,大德本於朱書墨蓋案:原本每條稱墨蓋以下爲慎微所續,其式如今刻工所稱之魚尾。較爲分明,泰和本則多與條例不相應,然刊刻清整,首末序跋完具,則泰和本爲勝,今以泰和本著錄,大德本則附見其名於此,不別存目焉。
唐慎微,字審元。出身于世醫家庭,對經方深有研究,知名一時,創藥物學方劑對照之先河。元佑年間應蜀帥李端伯之招,至成都行醫,居於華陽「當時成都府東南郊」,一說蜀州晉原「今四川崇慶」人,後遷居成都。遂為華陽人。唐氏雖語言樸訥,然睿智明敏,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患者不分貴賤,有召必往,風雨無阻。為讀書人治病從不收診金,只求以名方秘錄為酬,因此學者喜與交遊。每于經史諸書中得一方一藥,必錄而相咨。從而積累豐富藥學資料。多年廣泛採集,編成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三十一卷。
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