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南子二十一卷,西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清莊逵吉校。原名鴻烈,又稱淮南鴻烈、淮南內篇、淮南王書、劉安子,自劉向校定後,稱淮南。淮南王劉安及門客蘇非、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諸儒大山、小山等集體編纂而成。成書於西漢建元二年前,書名「鴻烈」,意為大而明亮。作者以為此書包含廣大光明之理,可出於諸子百家之上,為漢治國法典。東漢許慎注云:「鴻,大也。烈,功也。」東漢高誘注云:「鴻,大也。烈,明也,以為大明道之言也。」「鴻烈」一詞考先秦古籍不曾見,漢書卷四十四淮南衡山濟北王傳第十四中仍稱此書為內書;漢書藝文志中則以淮南內之名著錄。至東晉,葛洪祖師校輯西京雜記言「淮南王安著鴻烈……號為淮南子,一曰劉安子」,自葛祖之後,淮南終於列「官方」子書行列,隋書經籍志始題作淮南子。漢書藝文志著錄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顏師古注:「內篇論道,外篇雜說。」別有中篇八篇,言神仙、煉金之術。惜外篇、中篇均已散佚,未能流傳於後世,今僅存內篇。
淮南子成於眾手,內容廣博,體系龐大,自成一家。搜集以往文化之宏大,較稷下學派、呂不韋規模更甚,整理水準更善。留先秦原始資料甚多,政治、哲理、天文、地理、自然、養生、軍事皆有所論述,融合先秦諸子之學,以道家老莊為主,又多采陰陽五行之說,並出入儒、墨、名、法諸家,修正先秦道家無為政治理論,發揮天人感應之說,為漢初諸家之學總匯,被視為諸子百家中雜家代表著作。此書運用辭賦筆法,文字浪漫詭奇,繁富有序,書中所述自然論、宇宙生成論理性清晰,為後人信服,于後世道教和理學皆有所影響。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劉栁生影寫北宋本。本書版本通行有二十二子、諸子集成等本。淮南子在東漢有許慎、高誘二家注釋,許注佚而高注存,明代收錄於正統道藏。近人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最為可讀。當今傳世最早版本即是北宋本。底本出自四部叢刊子部,所收上海涵芬樓影印劉泖生影寫北宋本,名為淮南鴻烈解。據考,淮南子在漢時原有許愼、高誘注二個版本,唐修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雜家、北宋修新唐書卷五十九藝文志三雜家均記載有二家注。關於明、清、民國版本,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淮南子集釋附錄一·淮南子數目中載之最詳。書目下列十項,計舊刻二十八卷本十五種,舊刻二十一卷本三十五種,節選本二十四種,日本舊抄本一種,批校本五十九種,箋釋書五十四種,輯佚書十七種,譯注本二種,有關雜著七種,日本淮南子書錄三十七種,都凡二百五十一種。二十八卷本始於明正統道藏,明藏本亦是現存明刊本中最早版本。明藏本書名題為淮南鴻烈解。至清嘉慶年間,由蔣元廷編纂道教業書道藏輯要亦收入此書。二十世紀有英、日文全譯本,法、德文節譯本。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漢淮南王劉安撰,高誘注。安事迹具漢書本傳。漢書藝文志雜家,淮南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顏師古注曰,內篇論道,外篇雜說。今所存者二十一篇,蓋內篇也。高誘序言此書大較歸之於道,號曰鴻烈。故舊唐志有何誘淮南鴻烈音一卷,言鴻烈之音也。宋志有淮南鴻烈解二十一卷,亦鴻烈之解也。而注其下曰淮南王安撰,似乎解亦安撰者。諸書引用,遂並淮南子之本文亦題曰淮南鴻烈解,誤之甚矣。晁公武讀書志稱,崇文總目亡三篇,李淑邯鄲圖書志亡二篇。其家本惟存原道、俶真、天文、墜形、時則、覽㝠、精神、本經、主術、繆稱、齊俗、道應、泛論、詮言、兵略、說林、說山十七篇,亡其四篇。高似孫子略稱,讀淮南二十篇。是在宋已鮮完本。惟洪邁容齋隨筆稱,今所存者二十一卷,與今本同。然白居易六帖引烏鵲填河事,云出淮南子,而今本無之,則尚有脫文也。公武謂許慎注稱記上,陳振孫謂今本題許慎注,而詳序文卽是高誘,殆不可曉。蘆泉劉績又謂記上猶言標題進呈,並非慎爲之注。然隋志、唐志、宋志皆許氏、高氏二注並列。陸德明莊子釋文,引淮南子注稱許慎。李善文選注,殷敬順列子釋文引淮南子,注或稱高誘,或稱許慎,是原有二注之明證。後慎注散佚,傳刻者誤以誘注題慎名也。觀書中稱景古影字,而慎說文無影字,其不出於慎審矣。誘,涿郡人,盧植之弟子。建安中闢司空掾,歷官東郡濮陽令,遷河東監。並見於自序中,慎則和帝永元中人,遠在其前,何由記上誘注?劉績之說,蓋徒附會其文而未詳考時代也。
劉安,沛郡豐「今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劉邦之孫,劉長之子,淮南王,都壽春。因安雅好辭賦,門客善辭賦者多,其所用筆名有「淮南小山」、「淮南大山」等,現留名著淮南子。漢書記載,漢武帝時安因被告謀反而畏罪自殺。然民間以為,安乃道士,時常煉丹,因此而「得道成仙」,且其家雞狗服用其未服完仙丹,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之說。至今道教人士仍奉祀安。傳安發明豆腐,故業者奉之為行業神。
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