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撰,宋徐鉉校訂。初稿成於和帝永元十二年,反復訂補二十餘年,至安帝建光元年定稿,自敍曰:「今敘篆文,合以古籀。」知其所收釋文字有篆文、古文、籀文。認爲隸變前漢字之結構與性質均有變化:「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即原始漢字稱「文」,整體象形表意,不帶標音;孳乳漢字稱「字」,部分象形表意,帶標音成分。二者兼而釋之,故稱說文解字,簡稱說文。全書收釋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又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共一萬零五百一十六字。其中「依類相形」之「文」十不足二,「形聲相益」之「字」十有八余。編排體例嚴整,多所創獲發明。許慎分析篆文字形結構,將五百四十字立爲部首,以統含有同一偏旁之各字,故餘八千八百一十三字各有所歸,若網在綱。五百四十部首始於「一」終於「亥」。每部內文字,大抵本三原則:意義好善者在前;專有名詞在前;意義相近之字集中一起排次。每字說解均兼說形音義:先解釋字義,次分析字形,後說明字音。時有徵引經傳、群書、方言、通人之說,附以古文籀文與「一曰」作參考。字形分析原則爲「據形以說音義」。旨在辨明「四體」,其條例是:凡言「象形」、「象某某之形」、「象某某」者則爲象形字,凡言「指事」、「從某一象某某」者則爲指事字,凡言「從某從某」、「從某某」者則爲會意字,凡言「從某某聲」、「從某省某聲」、「從某某省聲」者則爲形聲字;凡言「從某從某某亦聲」者則爲會意兼形聲字。清黃承吉曰:「不有說文,勢必至今日舉一字而不知其爲何聲,不知其爲何義,甚至不知其屬何偏旁。」字義解釋專注于本義,以形訓爲主,以音訓爲輔,以義訓使之精確化,從而集周秦西漢訓詁學之大成。許沖上說文解字表:「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日本靜嘉堂藏北宋刻本影印。
許書至唐代傳習不廢,代宗大歷間李陽冰規摹小篆刊定之,將十五卷改爲三十卷。是本盛行于晚唐,亡佚於五代末。據以傳說文者有徐鉉、徐鍇兄弟。徐鍇撰說文解字系傳,世稱「小徐本」。後至宋太宗雍熙三年徐鉉與葛湍、王惟恭、句中正等奉詔校正許書,重加刊定,世稱「大徐本」。大徐本駁正李陽冰刊本之謬誤,保持許書原貌,亦略有增改:別加標目於卷首;每字之下據孫愐唐韻加注反切;略加補釋,間引李陽冰、徐鍇之說;增益許慎未收之經典用字,列於每部之末,稱「新附字」。
今流傳「大徐本」以汲古閣本爲最早,存于日本東京靜嘉堂文庫。清嘉慶十四年孫星衍又據宋本重刻,即平津館本。同治十二年陳昌治又據孫本重刻,即中華書局一九六三年影印本之底本。清代治說文者有二百餘人,成就卓著者號爲「說文四大家」,即段玉裁,撰說文解字注;桂馥,撰說文解字義證;王筠,撰說文解字句讀;朱駿聲,撰說文通訓定聲。
慎,字叔重,汝南召陵,約生於光武帝建武中,卒于安帝延光末年。慎純樸篤厚,博通經籍,師事賈逵,深受馬融推敬,時讚曰:「五經無雙許叔重」。曾任郡功曹,舉孝廉,爲太尉南閣祭酒,再遷除洨長。初平四年與劉珍、馬融等校書東觀,先後撰寫五經異義、孝經古文說、淮南子注、說文解字。
鉉,字鼎臣,揚州廣陵人。生於後梁末帝貞明三年,卒于宋太宗淳化三年。初仕南唐,後歸宋,官至散騎常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