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知记》全书共七卷,前记二卷,一百五十六章,成于嘉靖七年;续记二卷,一百一十三章,分别成于嘉靖十一年、十二年;三续、四续各一卷,四续完成于嘉靖二十五年。又有附录一卷,收与人论学书信六篇。此书仿照张载的《正蒙》的方式写成,书名取自《论语》“困而知之”一语,意为苦心钻研所得。
此书完成于作者一生中的最后二十年,是其哲学思想的总结。作者自述其写作宗旨说:“平生于性命之理,尝切究心而未遑卒业,于是谢绝尘绊,静坐山阁,风雨晦冥,不忘所事,乃著《困知记》前后凡六卷,并得附录一大卷,所以继续垂危之绪,明斥似是之非,盖无所不用其诚。”(《罗整庵自志》)可见,此书旨在继承发扬儒学传统,批判各种似是而非之论。
此书论理气甚为精确,提出了“理在气中”、“理不离气”、“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的重要思想,批判了朱熹“理在气先”、“理气为二物”的观点。其论心性则与朱熹有同有异,性即理、“性之理”即仁义礼智,是其同者;人性“秉一气之理”而成,无“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性必有欲”,理欲统一,“欲”只能“节”而不能“去”,是其异者。其论心物则认为天地万物变化“自是造化之功”,不能“归之吾心”,批判了陆王心学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之说和佛学“心生万法”、“一切皆空”之论。此外,对“道器”、理一分殊、“格物致知”等问题,也做了唯物主义解释。
由于此书经过长期“研磨体认”,批判了佛教唯心论和王守仁的良知说,改造了程朱理学,因此,对于明清之际唯物主义思潮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此书有明刊《三先生语录》本、明嘉靖刊本、明天启刊本、清康熙九年刘炳元刊本、日本万治元年刊本等,并收入《四库全书》。
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人。著名哲学家,明代“气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明中期,罗钦顺是可以和王阳明分庭抗礼的大学者,时称“江右大儒”。著有《困知记》《整庵存稿》《整庵续稿》。 嘉靖二十六年卒于家,年八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庄。
罗钦顺对程朱理学的改造、对“气学”的创建、对佛学的批判,使他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影响与地位。《明史·儒林传》说:“钦顺潜心理学,深有得于性命理气之微旨。”
晚年潜心格物致知之学,继承、改造了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指出格物是格天下之物,不只是格此心;穷理是穷天下事物之理,不只是穷心中之理。主张“资于外求”,达到“通彻无间”、内外合一的境界。
明中期许多学者都曾与罗钦顺通信讨论过学术问题。从《困知记》附录的记载来看,包括王阳明在内共有二十余位与钦顺有过书面交流。王阳明和罗钦顺在不少学术观点上发生过激烈的争论,而王阳明的弟子欧阳德也曾在“良知”、“格物”等问题上和罗钦顺辩论过,并特著《辨整庵困知记》以反诘罗钦顺的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