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襄阳府志.耆旧》(乾隆)载:王逸,字叔师,宜城人。元初中,举上计史,为校书郎。顺帝时,为侍中。著《楚辞章句》,行于世。其赋、诔、书、论及杂文凡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二十三篇。子延寿,字文考,有俊才,少游鲁国,作《灵光殿赋》,后蔡邕亦造此赋,及延寿所为,甚奇之,遂辍翰。曾有异梦,意恶之,乃作《梦赋》以自厉。后溺水死,时年二十余。逸集屈原以下迄刘向之文,晋挚虞继为《文章流别》。梁昭明太子祖述之,以为总集,名曰《文选》。
据互联网:王逸(生卒年不详),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阳宜城县)人。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官至豫州刺史,豫章太守。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中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楚辞学者所重。又作有赋、诔、书、论等21篇,及《汉诗》123篇,今多散佚,仅存《九思》,为哀悼屈原而作。明人辑有《王叔师集》。
(一)
《楚辞章句》第一个全面地研究注释《楚辞》,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而《楚辞》是经过战国到东汉较长历史时期中经多人之手陆续编纂而成的。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所辑《楚辞》共16篇,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以上为屈原所作)《九辩》(宋玉)《招魂》(王逸谓宋玉作)、《大招》(王逸谓屈作,或言景差作)《惜誓》(贾谊)《招隐士》(淮南小山)《七谏》(东方朔)《哀时命》(严忌)《九怀》(王褒)《九叹》(刘向)。王逸以刘向所编定的这一16卷本《楚辞》为底本进行注释,名曰《楚辞章句》。现存《楚辞章句》有17卷,多出王逸作的《九思》1卷,或云王逸本人所增;或谓其子王延寿所为;或说他人所补,而前者的可能性较大。
王逸作《楚辞章句》,先在每篇作品前加上小序,以考其作者和创作时间,简释题意和阐述作者的创作意图。然后再对每篇作品逐句作注,着重词汇的解释。王注保存了不少汉代的旧说,对《楚辞》中的方言土语亦多能指释。《九章?抽思》以下的诸篇注文,往往隔句用韵,对古韵研究亦颇有价值。
汉代对如何评价屈原的作品及自杀,进行过壁垒分明的大论战。大约安帝元初四年(公元117年)左右,王逸针锋相对作《楚辞章句》,驳斥历来对于屈原的消极批评,再塑屈原形象。正是这种论争,以及王逸发愤所著《楚辞章句》,使屈原精神更加弘扬光大。
王逸《楚辞章句序》曰:昔者孔子叡圣明哲,天生不群,定经术,删《诗》《书》,正《礼》《乐》,制作《春秋》,以为后王法。门人三千,罔不昭达。临终之日,则大义乖而微言绝。…………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怼自沉,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
(二)
《楚辞章句》第一个收入宋玉的作品并作序。卷八《九辩序》:“《九辩》者,楚大夫宋玉所作也。辩者,变也,谓陈道德以变说君也。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故天有九星,以正机衡;地有九州,以成万邦;人有九窍,以通神明。屈原怀忠贞之心而被谗邪……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至于汉兴,刘向、王褒之徒,咸悲其文,依而作词,故号为楚词,亦采其九,以立义焉。”
卷九《招魂序》:“《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魂者,身之精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懣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以讽谏怀王,冀其觉悟而还之也。”
另,《楚辞章句》卷十七为《九思》。“《九思》者,王逸之所作也。逸,南阳人(一作南郡),博雅多览,读楚辞而伤愍屈原,故为之作解。……”全诗由九个短篇组成,分别为逢尤、怨上、疾世、悯上、遭厄、悼乱、伤时、哀岁、守志等。运用比喻和象征的表现手法,深化主题,代屈原抒发忧愤之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王逸的《琴思楚歌》曰:盛阴修夜何难晓,思念纠戾畅摧绕,时节晚莫年齿老。冬汲更运去若颓,寒来暑往难追逐,形容减少颜色亏。时忽瞻瞻若骛驰,意中私喜施用为,内无所恃失本义。……
徐宗文《王逸?琴思楚歌与七言诗的形成》说:“全诗十五句,句句七言,构成一整体,既不是有句无篇,又不是残缺不全,更不需要用‘兮'字来凑足字数,它句句押韵,三句一换韵,韵脚整齐,全诗抒忧写愤,一气流注,诗味浓烈,诗情盎然。”他还认为,这首诗比曹丕的《燕歌行》早数十年,这才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
(三)
在王逸的家乡有“小王逸坟与大黄宪冢” 之说,从另一角度彰显了王逸的道德文章及身前身后的影响。
黄宪,字叔度,后汉时汝南郡慎阳的名人,因为看不惯宫廷内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风气,愤怒地辞去官职,并发誓终生不再做官。他不攀附上司,不迎合权贵,却千里迢迢地来到宜城拜访年老辞官回家的王逸。王逸的品行、节操与屈原、宋玉很相似。王逸将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黄宪待如上宾,每日在一起谈论学问,常常通霄达旦。后来黄宪不幸客死宜城,王逸用尽家中积蓄,厚葬了黄宪。黄冢前有个石碑,上书黄叔度之墓,此地的村子改名为黄宪集(今宜城市朱市镇黄集村)。
时间已过去1890多年,高大的墓冢让行人止步,并令人感慨。与黄宪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埋葬在鲤鱼桥南的王逸墓却小得几乎看不出那里有一个名人的墓冢。宜城有民谣:“北上黄宪冢,南上黄宪集。黄宪访王逸,知己访知己,死在宜城西。”
《宜城地名志》载有明清诗人郭祷、王士祯、于鼎培等数首吟“黄宪墓”诗。比如,明代庞邻淳《过鄢》曰:“军马莫上打鼓台,但饮杜康水亦醉.......一酬宋兮一酬黄,何方奇骨宜城贵。”其中的 “宋”指宋玉,“黄”即黄宪。
清王士祯《黄叔度墓》:落叶汉江上,樯乌初动时。一抔披马鬣,千顷拜牛医。鄙吝消何用,清流本自危。如何无愧色,唯说蔡邕碑。
王逸之子王延寿,是东汉时代一位特殊的文学天才,尤其钟情于宋玉等创立的散文赋。《后汉书》本传及李贤注言其生平甚略,大致云:延寿为楚辞学家王逸之子,字文考,一字子山,有隽才。年二十余时渡湘水溺死。在辞赋史上留下了《鲁灵光殿赋》《梦赋》和《王孙赋》三篇杰作。与他同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也写了一篇《灵光殿赋》,但见到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后,大为惊奇,自愧弗如,遂焚己稿。
(四)
《楚辞章句》是楚辞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王逸之后,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再出现优秀的《楚辞》注本。晋代郭璞有《楚辞注》,南朝梁刘杳有《离骚草木虫鱼疏》,但是都已经失传。隋朝释道骞有《楚辞音》,今天还有敦煌抄本的残卷。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订的《文选》在唐代极为盛行,其中就选有许多《楚辞》代表作。唐初李善为《文选》作注,但是关于《楚辞》的篇目全是用的王逸旧注。其后又有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共注的《五臣注文选》,其中关于《楚辞》的部分,每节都是先引王逸注,然后再加上自己的注释。唐代还有陆善经《文选?离骚注》,比较有价值,可惜也已经残缺了。
宋代是我国文化大盛的时代,《楚辞》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现了许多研究大家。就注本来说,最有名的要数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了。
《楚辞章句》至今仍是古今中外学人研究《楚辞》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英国《剑桥中国文学史》用专节“两位南方人:王逸和王延寿”,介绍了王逸父子和《楚辞章句》。
来源:楚都宜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