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齋初學集一百十卷目錄二卷,清錢謙益撰。詩文別集。為明時之作,收詩二十卷,文八十卷,並收太祖實錄辨證五卷、讀杜小箋三卷,讀杜二箋二卷「兩集皆謙益親自編定」。按年編纂,起于明神宗萬曆四十八年「公元一六二零年」終於思宗崇禎十六年「公元一六四三年」,分還朝詩集、歸田詩集、崇禎詩集、桑林詩集、霖雨詩集、試帖詩集、丙舍詩集、移居詩集、東山詩集等九小集。此集初由其門人瞿式耜於崇禎十六年九月刻,瞿氏云:「先生為文,每削稾,式耜輒手鈔而藏之,先生不能禁也。乃固請于先生,出其所繕寫,厘為一百卷,鍥梓以公之當世。先生力禁之不得,複手削其作之四五,命其名曰初學集。」可見集中所錄亦遠非錢氏作品之全部。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崇禎癸未刻本。康熙间謙益族孫錢曾注釋初學集中詩二十卷行于世,乾隆初,又有春暉堂刻本,此詩、文合集遂成僅有詩而無文之別集。乾隆中,謙益被列入貳臣傳,其書遂被禁,板片亦上繳銷毀,因之湮沒達二百年之久。至宣統二年「公元一九一零年」始有邃漢齋本初學集問世,邃漢齋以明代瞿氏刻本,與錢曾箋注本兩相對勘、校訂,並加按語,合兩本為一本,以鉛字排印行世。然缺點甚多。商務印書館影印明刊初學集,納入四部叢刊。一九八五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由今人錢仲聯校勘標點排印本。名曰牧齋初學集。此本以邃漢齋本「其中附有錢曾注」為底本,並據商務印書館民國年間所編四部叢刊影明刻本及清刻箋注本相互校勘,改正誤字及因避諱而改書之字。
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後自稱牧翁,又自稱蒙叟、絳雲老人、敬他老人、東澗遺老,江蘇常熟「今江蘇省常熟」人。祖父錢順時,字道隆,嘉靖末進士。父親錢世楊,宇景行,萬曆辛卯中舉。謙益秉承家學,「僕家世授春秋,兒時習胡傳『胡氏春秋』。」聰穎異常,年幼即能作文。萬曆二十六年「公元一五九八年」,年十七成府學生員。萬曆三十八年「公元一六一零年」,考取一甲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早年受葉向高等人賞識,列名東林黨,身受黨禍,被魏忠賢罷官。崇禎元年「公元一六二八年」起故官,召受禮部侍郎後為溫體仁所訐,革職回鄉。謙益為文博瞻,泛覽子、史、文籍與佛藏,工詞章,熟諳朝廷典故,尤長於詩,與吳偉業,龔鼎孳並稱為清初「江左三大家」。家有絳雲樓,藏書宏富,有學者稱「大江以南,藏書之富無過於錢」。著作有牧齋集、初學集、有學集等。
癸卯年鵬為文化僅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