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要
汲塚周書,佚名撰,晉孔晁注。原名周書,即逸周書。晉不準所盜發之古塚,因墓在汲郡,故稱。因西晉時汲郡古塚出土竹簡中有「周書」,後遂誤以爲漢以來傳世逸周書得自汲塚。其已不傳。隋唐以後亦稱汲塚周書,著錄始於隋書經籍志:「作周書十卷,汲塚書。」新唐書藝文志稱汲塚周書十卷。此書與穆天子傳同出於晉太康中汲郡魏安釐王墓。全書有度訓解、命訓解等七十篇,內有十一篇存目無文,四十二篇有晉五經博士孔晁注。
各篇篇名均贅一「解」字,正文基本按所記事時代早晚編次,主記周文王、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厲王至景王年間時事。文字古奧,舛訛難讀。南宋嘉定十五年李壽及丁黼序云殆爲「戰國處士私相綴績,釐周爲名」者。當是戰國初年著作。文字雖甚難懂,尤可見周代畏天、敬民、尊賢、尚德等古訓遺制。司馬遷史記記武王克殷事,均與之相合,可見西漢時此書已入中秘。其中所記「賞多罰少,政之美也;罰多賞少,政之惡也」之教義,二十四節記述,諡法取字「如平易不疵曰簡,經緯天地曰文,克定禍亂曰武,在國連憂曰湣」,均爲後世所依據。諸侯朝會、禮祭、明堂制度亦皆完備。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明嘉靖癸卯刻本」影印。
晉五經博士孔晁所作簡注,是爲清代以前唯一逸周書重要研究成果。孔注本在唐初尚存四十五篇,宋以來則僅有四十二篇,其他篇章无孔晁注文。與诸多唐以前文獻者同,逸周書最終定本亦形成於宋。至清代,學者們已不见宋本。今傳世最早爲元至正十四年嘉興路儒學刻本,現收藏於國家圖書館,亦是其後各種版本源頭。然此本傳世無多,有漢魏叢書本,古今逸史本。
晁,西晉五經博士,王肅學派重要代表人物。魏晉間王、鄭論戰,孫炎、馬昭等主鄭攻王,孔晁、孫毓等則申王駁鄭。晁乃西晉初期王派之首選人物。隋書經籍志載尚書義問,鄭玄、王肅、孔晁撰。又,春秋外傳國語二十卷,孔晃注。均佚。

牌记

其他版本
元至正十四年嘉兴路儒学刻本
汉魏丛书钞本(明吴世济编,逸周书)
四库全书本
合诸家真评先秦本(逸周书)
知服斋丛书本(逸周书)
增定古今逸史本
清抄本(逸周书,清卢文弨校并跋,清陈鳣跋并题诗,清黄丕烈校,清锺文丞跋)
增订汉魏丛书本
清康熙间刻本
汉魏丛书本(逸周书)
三代遗书本
元至正十匹年嘉兴路儒学刻明修本
广汉魏丛书本(万历本)
古今逸史本
明嘉靖二十二年章檗刻本
明刻本(逸周书)
明姜士昌刻本
明初刻本
景印元明善本丛书本
嘉靖元年跋刻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逸周书)
汉魏丛书钞本(明张邦翼编,逸周书)
秘书廿一种本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