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經注,北魏酈道元撰。水經爲中國古代河流水道地理學著作,成書於三國時。此書記載長江、黃河在內河流水道共一百三十七條,每水一篇。至宋代,原書散佚。自晉以來,注水經者凡二家:郭璞注三卷,杜佑作通典時猶見之,今惟道元所注存。道元鑒於此書內容簡略,辭不達意,缺乏旁通,而作水經注,成書於延昌三年至正光五年間。注文二十倍於原文,內容豐富,體例嚴謹,所記河流,除水經所載干流外,又引及支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條。詳記河流所經地區山陵、原隰、城邑、關津地理情況、建置沿革和有關歷史事件、人物,神話傳說。文筆絢麗生動,引用書籍多達四百餘種,今多不傳;亦記錄諸多漢、魏間碑刻。是六世紀前中國最全面而有系統綜合性地理名著。
以記北方黃河爲始,前五卷均記此「河水」;卷六以下,依次爲「汾水」、「濟水」、「清水」等;卷三十三起,以三卷篇幅記「江水」「即長江」;然後記南方諸河流,直至當時日南郡二十余水。卷末記有禹貢所載山水澤地所在方位。凡三十余萬字,共記載大小河流一千三百八十九條,若以湖、澱、陂、澤、泉、渠、池、故瀆等統計在內,則總數超二千五百九十餘條。道元逐條說明各條河流源頭、流向、經過、支津、匯合,以及水文情況,且對所載河流域內山川景物均作詳述。囊括自然山水、神話傳說、名勝古跡等,各地風俗習慣、土特名產、動植礦物,以及千姿百態自然現象,皆有所反映。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武英殿聚珍本」影印。
是書原四十卷,崇文總目稱其中巳佚五卷,故元和郡縣誌、太平寰宇記所引滹沱水、洛水、涇水,皆不見於今書。然今本仍作四十卷,乃經後人分割以足原數。是書自明以來,絕無善本。惟朱謀㙔所校盛行於世,而舛謬亦復相仍。今以永樂大典所引,各案水名,逐條參校。非惟字句之訛,層出疊見;其中脫簡錯簡,有自數十字至四百餘字者。其道元自序一篇,諸本皆佚,亦惟永樂大典僅存。葢當時所據,猶屬宋槧善本也。謹排比原文,與近代本鉤稽校勘,凡補其闕漏者二千一百二十八字,刪其妄增者一千四百四十八字,正其臆改者三千七百一十五字。神明煥然,頓還舊觀,三四百年之疑寶,一旦曠若發蒙。是皆我皇上稽古右文,經籍道盛;嫏嬛宛委之秘,響然並臻。遂使前代遺編,幸逢昌運,發其光於蠹簡之中。若有神物撝呵,以待聖朝而出者,是亦曠世之一遇矣。至於經文、注語,諸本率多混淆。今考驗舊文,得其端緒。凡水道所經之地,經則云過,注則云逕。經則統舉都會,注則兼及繁碎地名。凡一水之名,經則首句標明,後不重舉;注則文多旁涉,必重舉其名以更端。凡書內郡縣,經則但舉當時之名,注則兼考故城之跡。皆尋其義例,一一釐定,各以案語附於下方。至塞外羣流,江南諸派,道元足跡皆所未經。紀載傳聞間或失實,流傳旣久,引用相仍,則姑仍舊文不復改易焉。
酈道元,字善長。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少好學,博覽群書。孝文帝太和中,爲尚書主客郎。以秉法嚴正,清廉勤奮,遷至東荊州刺史。在州刻峻威猛,被蠻民所訟,免官。後爲河南尹。明帝時,參與改六鎮爲州郡事,遷尉史中尉,執殺汝南王悅寵信,悅等疑蕭寶夤將叛,故以道元爲關右大使。孝昌三年,於關中被蕭寶夤所害。撰水經注四十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