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水經注北魏道元撰。水經中國古代河流水道地理學著作,成書於三國時。此書記載長江河流水道共一百三十七條,水一篇。至代,原書散佚。以來,注水經者凡二家:郭璞注三卷,杜佑通典時猶見之今惟道元所注存。道元鑒於此書容簡略,辭不達意,缺乏旁通,而作水經注,成書於延昌三年至正光五年間。注文二十倍於原文,容豐富,體例嚴謹,所記河流,除水經所載干流外,又引及支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條。詳記河流所經地區山陵、原隰、城邑、關津地理情況、建置沿革和有關史事件、人物,神話傳。文筆絢麗生動,引用書籍多達四百餘種,今多不傳;亦記諸多間碑刻。是六世紀前中國最全面而有系統綜合性地理名著。

以記爲始,前五卷均記此「河水」卷六以下,依次爲「汾水」、「濟水」、「清水」等卷三十三起,以三卷篇幅記「江水」「即長江」然後記南方諸河流,直至當時日南郡二十余水。卷末記有禹貢所載山水澤地所在方位。凡三十余萬字,共記載大小河流一千三百八十九條,若以湖、澱、陂、澤、泉、渠、池、故等統計在,則總數超二千五百九十餘條。道元逐條明各條河流源頭、流向、經過、支津、匯合,以及水文情況,且對所載河流域山川景物均作詳述。括自然山水、神話傳、名勝古跡等,各地風俗習慣、土特名、動植礦物,以及千姿百態自然現象,皆有所反映。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武英殿聚珍本」影印。

是書原四十卷崇文總目稱其中巳佚五卷,故元和郡縣誌太平寰宇記所引滹沱水洛水涇水,皆不見於今書。然今本仍作四十卷,乃經後人分割以足原數。是書自以來,絕無善本。惟朱謀㙔所校盛行於世,而舛謬亦復相仍。今以永樂大典所引,各案水名,逐條參校。非惟字句之訛,層出疊見;其中脫簡錯簡,有自數十字至四百餘字者。其道元自序一篇,諸本皆佚,亦惟永樂大典僅存。葢當時所據,猶屬槧善本也。謹排比原文,與近代本鉤稽校勘,凡補其闕漏者二千一百二十八字,刪其妄增者一千四百四十八字,正其臆改者三千七百一十五字。神明煥然,頓還舊觀,三四百年之疑寶,一旦曠若發蒙。是皆我皇上稽古右文,經籍道盛;嫏嬛宛委之秘,響然並臻。遂使前代遺編,幸逢昌運,發其光於蠹簡之中。若有神物呵,以待聖朝而出者,是亦曠世之一遇矣。至於經文、注語,諸本率多混淆。今考驗舊文,得其端緒。凡水道所經之地,則云過,則云逕。則統舉都會,則兼及繁碎地名。凡一水之名,則首句標明,後不重舉;則文多旁涉,必重舉其名以更端。凡書內郡縣,則但舉當時之名,則兼考故城之跡。皆尋其義例,一一定,各以案語附於下方。至塞外羣流,江南諸派,道元足跡皆所未經。紀載傳聞間或失實,流傳旣久,引用相仍,則姑仍舊文不復改易焉。

道元,字善長范陽今河北涿人。少好學,博覽群書。孝文帝太和中,爲尚書主客郎。以秉法嚴正,清廉勤奮,遷至東荊州刺史。在州刻峻威猛,被蠻民所訟,免官。後爲河南尹。明帝時,參與改六鎮爲州郡事,遷尉史中尉,執殺汝南王悅寵信,等疑蕭寶將叛,故以道元爲關右大使。孝昌三年,於關中被蕭寶所害。撰水經注四十卷。

 


牌记

2140500547-21-00001.jpg

其他版本
明抄本(清何焯、顾广圻校,清袁廷祷跋;清沈廷芳、韩应陛校并跋,王画维、章炳麟跋)
清康熙五十三至五十四年项絪群玉书堂刻本
明练湖书院抄本(存卷二十一至二十四、二十九至四十)
摘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民国元年鄂官书处刻本
清小山堂抄本(清全祖望校)
崇文书局汇刻书本
清步月山房刻本
山水二经合刻本(清乾隆间天都黄氏槐荫萆堂刻本)
清苏州府署刻本
山水二经合刻本(明嘉靖吴郡黄氏刻本)
清乾隆间张氏励志书屋刻本
四库全书本
宋刻本
清江苏书局刻本
清初抄本
山水二经合刻本(清乾隆间天都黄氏槐荫萆堂刻同治二年余氏明辨斋重修本)
明崇祯二年严忍公等刻本
武英殿聚珍版书本
合刻山海经水经本
猜你喜欢
殊域周咨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