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資治通鑒司馬光撰。中國首部編年體通史。神宗以其「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故賜是名。嘗患代史籍浩繁,學者難以遍覽,意欲刪取其要,爲編年一書。初成通志八卷,起戰國二世,表進於朝爲英宗所讚賞。命其再纂代君臣事蹟治平三年詔置書局於崇文院續修。因奏調劉恕范祖禹等爲協修,皆一時之劉恕博聞強記,自史記以下諸史,旁及私記雜,無所不覽,故通鑒討論編次,其用力最多。其法:「先標事目,排比史料,以爲叢目;繼就史事異同詳略,考訂整理,以成長編,均由協修負責;由刪爲定稿,其中是非予奪,一出於。」

元豐七年十二月戊辰書成奏上,越十九年而後畢。凡二百九十四卷,計有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考異各三十卷。是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事。進表稱精力盡於此書。其採用之書,正史之外,雜史至三百二十二種。其殘稿在洛陽者尚盈兩屋。旣非掇拾殘剩者可比。亦有實、譜牒、家傳、行、小等,經著者剪裁熔鑄,成一家言。遇史實記載互者,並注明斟酌取捨之故,以爲考異

書中亦選諸前人史論,又以「臣光曰」体例,撰史論一百一十八篇。補遺糾誤,詳考典制,所引史料均標明出處,有「考異」以明史料取捨之故,有目以備查閱之用,有史論以申評價。是書由一人精心定稿,統一修辭,故文字優美,敍事生動,與史記並列爲中國古代之史家筆。助其事者,史記前後漢書劉攽三國南北朝劉恕五代范祖禹。又皆通儒碩學,非空談性命之流。故其書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爲前古之所未有。而名物訓詁,浩博奧衍,亦非淺學所能通。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刻本影印。

書成後,元豐八年,范祖禹司馬康黃庭堅張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於元祐元年校定完畢,送杭州雕板。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刻本已不可見,南宋紹興二年有餘姚重刻本,外間流傳亦多殘缺,惟北京圖書館藏有二百九十四卷足本。通行刻本以嘉慶鄱陽胡克家校刻附有胡三省音注之版本爲最佳。一九五六年,古籍出版社胡氏本爲底本,標點印行。今有中華書局第四次印刷本。

歷代注釋本繁多南宋史炤通鑒釋文王應麟通鑒地理通釋考證其地名沿革;朱熹編著資治通鑒綱目,創立「綱目體」;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爲難字注其音義,考異目錄中曆法、天文及其注解分別附於通鑒正文;嚴衍資治通鑒補正,對通鑒注均有所訂正。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世稱涑水先生。父天章閣待制。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爲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宋仁宗趙禎寶元元年舉進士甲科,屢遷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等,遇事敢言,力持正論。當嘉祐治平之世,襄助韓琦,輔立英宗,調停兩宮。英宗治平三年,撰通志八卷奏呈,頗爲英宗重視,命設局續修。宋神宗趙頊即位,擢翰林學士,名其書曰資治通鑒,並親自作序,俾日進讀。哲宗即位,召爲門下侍郎,進尚書左僕射,任相年餘,盡罷新法。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

孝友忠信,恭儉正直,居處有法,動作有禮。溫良謙恭、剛正不阿,一生至誠,自少至老,語未嘗妄,自言: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爲,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誠心自然,天下敬信,間皆化其德,有不善,曰:君實得無知之乎?於物澹然無所好,於學無所不通,惟不喜,生平著作甚多,有稽古錄涑水紀聞潛虛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法言集注太玄注易說等流傳於世。

 


牌记

2030200037-9-00001.jpg

2030200037-9-00002.jpg

其他版本
宋刻元印本
元刻本
宋绍兴二至三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本
宋刻本
明刻本
宋蜀广都费氏进修堂刻本
明嘉靖二十三至二十四年孔天胤刻本
明嘉靖二十三至二十四年孔天胤刻万历十四年苏溶重修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