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臺新詠,南朝陳徐陵輯。劉肅大唐新語謂南朝梁簡文帝爲太子時,好作豔詩,境內化之,浸以成俗。晚欲改作,追之不及,乃令陵撰玉臺新詠以大其體。序言稱旨在「撰錄豔歌」,雖皆取綺羅脂粉之詞,而去古未遠,猶有講於溫柔敦厚之遺,亦存樂府民歌及六朝前已佚詩篇,且多爲名篇佳作,故不可一概以豔情而斥之。所錄詩多蕭統文選所不載,亦未收蕭統之作。最早見於隋書經籍志,大唐新語稱玉臺集,元和姓纂亦稱,梁有聞人蒨詩載玉台集,然隋志已稱玉臺新詠,則玉臺集乃相沿之省文。收詩七百六十九篇,起於漢,迄于梁。前八卷爲自漢至梁五言詩,按作者時代排列,已故詩人按卒年先後,見存詩人按爵位高低。卷九爲歌行,卷十爲五言二韻之詩。是書作於梁時,故簡文稱「皇太子」,元帝稱「湘東王」。今本題陳尚書左僕射太子少傅東海徐陵撰,殆後人之所追改。如劉勰文心雕龍本作於齊,而題「梁通事舍人」耳。其梁武帝書諡,書國號,邵陵王等並書名,亦出於追改也。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五雲溪館銅活字印本」影印。
集中如曹植棄婦篇、庾信七夕詩,今本集皆失載,據此可補闕佚。又如馮惟訥詩紀載蘇伯玉妻盤中詩作漢人,據此知爲晉代,梅鼎祚詩乘載蘇武妻答外詩,據此知爲魏文帝作。古詩西北有高樓等九首,文選無名氏,據此知爲枚乘作。飲馬長城窟行,文選亦無名氏,據此知爲蔡邕作。其有資考證者,亦不一。明代刻本,妄有增益。故馮舒疑庾信有入北之作,江總濫擘箋之什。茅元禎本,顛倒改竄更甚。趙宧光家所傳宋刻,有嘉定乙亥,永嘉陳玉父重刻跋,最爲完善。間有後人附入之作,如武陵王閨妾寄征人詩,沈約八詠之六諸篇,皆一一注明,尤爲精審。
此集現存最早版本爲明人趙均覆南宋陳玉父本。明、清時版本可歸爲二本:一是明通行本,有明嘉靖十九年鄭玄撫刻本、嘉靖間徐學謨刻本、嘉靖二十一年張世美刻本、萬曆七年茅元禎刻本、天啟二年沈逢春刻本,以及不明年代陳垣芳刻本等;一是明五雲溪館活字本、明末趙均覆宋陳玉父本,清康熙五十三年馮鼇所刻二馮「馮舒、馮班」校本、康熙四十六年孟氏刻本,及民國時徐乃昌翻趙氏小宛堂本等。明陳玉父刻本最合徐陵原貌,明通行本當是後人改編。又有康熙間吳兆宜注本。另有乾隆間紀容舒玉臺新詠考異十卷。
陵,字孝穆,東海郡郯縣人「今山東郯縣」,祖超之,齊禦林太守、粱員外散騎常侍。父摛,梁戎昭將軍、太子左衛率贈侍中太子詹事,諡曰「貞子」。陵以文章名,八歲能屬文,十二通莊老義。既長,博涉史籍,縱橫有口辯。陵幼時被讚譽爲「天上石麒麟」、「當世顏回」,陳書、南史均有傳。陵家規剛正謙遜,使得其一身正氣,入陳後,累官侍中安右將軍、左光祿大夫、南徐州大中正建昌縣開國侯。陳書本傳稱其緝裁巧密,多有新意。自有陳創業,文檄軍書及禪授詔策,皆陵所制,爲一代文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