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陽國志,又名華陽國記,晉常璩撰。我國現存最早以志爲名地方誌。因巴蜀屬禹貢梁州「華陽黑水惟梁州」,因以名書。分巴志、漢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孫、劉二牧志、劉先主志、劉後主志、大同志、李特、雄、期、壽、勢志、先賢士女總贊論、後賢志、序志、三州士女目錄等篇,記述上起遠古下迄東晉穆帝永和三年期間巴蜀歷史、地理、風俗暨公孫述、劉焉、劉備、李特等事蹟。璩將歷史、地理、人物三者匯於一編,開創地方誌綜合編纂之先例,東晉義熙中,徐廣撰晉紀已采入,此後歷代正史、別史、類書、總志多有引用。
璩曾任成漢散騎常侍,掌著作典冊,熟諳蜀事,遂纂是書。是約十一萬字,合地理、編年、人物於一體。卷一至四記梁、益、寧三州「約今四川、陝西、漢中及雲南部分地區」歷史、地理,以地理爲主,類正史地理志;卷五至九以編年體,主記公孫述、劉焉、劉璋、蜀漢、成漢及西晉統一時歷史,似正史本紀,但詳於正史。卷十至十二記三州自西漢至東晉「賢士列女」等,似「正史」列傳。地理主記各州歷史、郡縣沿革、治城、著名山川、道路,物產、風俗、民族、官宦政績等,多爲後漢書所據。尤對巴蜀古史、李冰修都江堰、諸葛亮征戰事,以及對西南古代民族等記載頗詳,故此書對蜀漢事蹟及蜀中晉代史事記述尤詳,爲他書所不及。爲研究中國西南地區古代地理、歷史、經濟、民族珍貴資料。蜀漢事蹟與蜀晉間史事也較三國志和其他史書完備,是中國西南地區古代一部重要歷史地理著作。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錢叔寶鈔本」影印。
北宋元豐元年始有刻本,最早刻本爲北宋元豐成都刻本,已失傳。南宋時已有殘闕。嘉泰四年李坖爲之參訂重新刊行。今傳世多明、清刻本與抄本。有明銅梁張佳胤刻本、廖寅題襟館本,以清顧廣圻校廖寅刻本較好。今人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爲集大成者,一百四十余萬字,用力最深,多有創見。
璩,字道將。蜀郡江原「今四川崇慶」人。十六國成漢李勢朝任散騎常侍。入東晉,任參軍。著華陽國志十二卷,對蜀中晉代史事記載甚詳,序中提出達道義、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勳、旌賢能等「書契五善」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