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新刊權載之文集五十卷補刻一卷,權德輿撰。權載之文集最早著錄于新唐書藝文志別集類,有童蒙集十卷,又五十卷「當指文集」,制集五十卷。郡齋讀書志著錄為權德輿集五十卷。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為權丞相集五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權德輿集五十卷。舊唐書權德輿傳言其「有文集五十卷,行於『代是李世民世字之諱替代字』」。楊嗣複權載之文集序稱:「公昔自纂制集五十卷,托于友人、湖南觀察使楊公憑為之序。」後輿孫憲孫文集五十卷,托楊嗣複撰序。楊憑所序制集,不在文集編次之內。制集五十卷,南宋時已佚,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自纂制誥集五十卷,楊憑為之序,今亡逸。」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今未之見。」由此可知,南宋以來所傳世者,惟權憲孫編、楊嗣複序之文集而已。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大興朱氏刻本。代以後,權氏文集罕見著錄,所錄者多系抄本嘉慶間刻本。人文集,是權氏文集現存最早刻本。傳世人文集系統有二:一為十一行本,約刻于南北宋之際,今存駱賓王李太白王摩詰三集;一為十二行本,約刻於南宋中葉,今存世者尚有十九種,其中有五十卷本權載之文集。十二行本人文集,書中光宗趙惇禦名「惇」字和嫌名「敦」字皆缺筆避諱,表明其刻已屆南宋中葉。權載之文集便是其中一種。因此,權載之文集亦可定為「南宋中葉四川眉山地區刻六十家集本」。此本卷四十三至卷五十八卷,原藏南京中央圖書館,現藏臺灣。與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十九卷合計亦仅存二十七卷。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權文公集十卷「內府藏本「權德輿撰。德輿載之天水人。初闢河南幕府,歷中書門下平章事。事迹具唐書本傳。德輿嘗自纂制集五十卷,楊憑序之。其孫又編其詩文爲五十卷,楊嗣復序之。今制集已佚,文集亦久無傳本。此本乃嘉靖二十年楊慎得之於滇南,僅存目錄及詩賦十卷。劉大謨序而刻之,又刪其無書之目錄。德輿文集遂不可考。惟文苑英華唐文粹中時時散見耳。考王士禎居易錄,載權文公集五十卷,注曰詩賦十卷、文四十卷、碑銘八卷、論二卷、記二卷、集序三卷、贈送序四卷、策問一卷、書二卷、疏表狀五卷、祭文三卷。稱無錫顧宸藏本,劉體仁之子凡寫之以貽士禎者。然則德輿全集,康熙中猶存。不識何以今所存者皆楊慎之殘本。第士禎所注卷目,以數計之,乃八十卷,與五十卷之說不合,又不識其何故也。

權德輿,字載之天水略陽「今甘肅省秦安縣王尹鎮包全村」人。前秦司徒權翼之後,起居舍人權皋之子。德輿少有才氣,史稱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賦詩文,十五歲為文數百篇,成童蒙集,所以未冠即以文章稱道諸儒間。曾受地方節度使杜佑裴胄征辟。唐德宗聽聞其才學,特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兼知制誥,進中書舍人,曆禮部侍郎,三掌貢舉,號為得人。唐憲宗元和初,累遷至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相。後因事罷相,改刑部尚書,以檢校吏部尚書出鎮興元元和十三年八月有疾,詔許歸闕,途中卒,享年六十歲。追贈左僕射,諡曰文德德輿積思經術,無不貫綜,文章詩賦以純雅宏贍稱。知制誥九年,一時名人碑銘墓誌,多出其手。三知貢舉,位曆卿相,貞元元和年間名重一時。

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牌记

4020200578-2-00001.jpg

其他版本
清嘉庆十一年朱氏刻本
猜你喜欢
梅花百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