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策,宋鮑彪校注,元吳師道補正。戰國策一書,編自劉向,注自高誘,至宋而殘闕已甚。曾鞏始合諸家之本校之,而於注文無所增損。姚宏始稍補誘注之闕,而校正者多,訓釋者少。彪此注成於紹興丁卯,其序中一字不及姚本。葢二人同時,宏又因忤秦檜死,其書尚未盛行於世,故彪未見也。
鮑彪紹興參考史記諸書爲之作注,疏通詮解,存高注之舊,重加注釋,以糾高注之訛漏,正其衍脫。其自記稱:稿凡四易,始悟周策之「嚴氏陽豎」卽韓策之「嚴遂陽堅」。書成於紹興十七年,雖首載劉向、曾鞏二序,而其篇次先後,則自以己意改移,非復向、鞏之舊。是書竄亂古本,實自彪始。雖不無譏議,而至今相沿不改。
元人吳師道又作補注,極議其誤。師道以鮑彪注戰國策,雖云糾高誘之訛漏,然仍多未善。乃取姚宏續注與彪注參校,而雜引諸書考證之。其篇第注文,一仍鮑氏之舊。每條之下,凡增其所闕者,謂之補:凡糾其所失者,謂之正,各以「補曰」、「正曰」別之。復取劉向、曾鞏所校三十三篇四百八十六首舊第爲彪所改竄者,別存於首。葢旣用彪注爲稿本,如更其次第則端緒益棼,節目皆不相應。如泯其變亂之跡,置之不論,又恐古本遂亡,故附錄原次以存其舊。孔穎達禮記正義,每篇之下,附著別錄第幾。林億等新校素問,亦每篇之下,附著全元起本第幾。卽其例也。前有師道自序,撮舉彪注之大紕謬者凡十九條,議論皆極精審。其他隨文駁正,亦具有條理。古來注是書者,固當以師道爲最善矣。舊有曲阜孔氏刊本,頗未是正。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北宋刻本」影印。
考趙與峕賓退錄曰:「戰國策舊傳高誘注,殘闕疏略,殊不足觀。姚令威寬補注,案補注乃姚寬之兄姚宏所作,此作姚寬,殊誤,謹附訂於此。亦未周盡。獨縉雲鮑氏校注爲優。雖間有小疵,殊不害大體。惟東西二周一節,極其舛謬,深誤學者。反不若二氏之說。」是則南宋人已先言之矣。師道注中所謂補者,卽補彪注;所謂正者,亦卽正彪注。其精核實勝於彪。然彪注疏通詮解,實亦殫一生之力。
彪,字文虎,處州縉雲人,一說處州龍泉「今均屬浙江」人。篤學守道,安於靜退。進士及第,處選調二十年。嘗爲常州州學教授、左宣教郎、太常博士、守尚書司封員外郎。紹興三十年,以左奉議郎守尚書司封員外郎致仕。著有戰國策注。
師道,字正傳,蘭谿人。少勇於學,始爲文辭,輒驚駭長老。未冠,讀真德秀書,大悔初學,即以聖賢自師。英宗至治元年,舉進士,授高郵縣丞,改寧國路錄事。順帝后至元元年,遷文林郎池州建德縣尹,召爲國子助教,升博士,六館士子皆悅服。至正三年,丁憂歸,次年,以禮部郎中致仕,命未下而卒,年六十二歲。師道始爲辭章之學,終以經術名家,深于道學而又不失文章家風采。與黃溍、柳貫、吳萊相與往來唱和,其詩文具有法度。又善詩論,有吳禮部詩話,其文駁雜,多雜記、古今逸聞,旁採典實,間亦附有詩論及品評,尤重詩歌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