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鑒紀事本末,宋袁樞撰。唐劉知幾作史通,敘述史例,首列六家,總歸二體。自漢以來,不過紀傳、編年兩法,乘除互用。然紀傳之法,或一事而復見數篇,賓主莫辨;編年之法,或一事而隔越數卷,首尾難稽。袁樞喜讀司馬光資治通鑒,然苦其浩博,一事隔數卷,首尾難稽。爲解此難,樞乃自出新意,以事命篇,文省於紀傳,事豁於編年,決斷去取。取資治通鑒所記之事,區別門目,分類編排。專以記事爲主,獨立成篇,起訖了然,自爲標題。共記二百三十九事,另附錄六十六事,附於各條目之後,以類編纂,輯成一書。去取剪裁,頗爲精密,分爲戰國至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始於三家之分晉,終於周世宗之征淮南,記載一千三百六十餘年史事。每篇各編年月,自爲首尾,經緯明晰,節目詳具。前後始末,一覽了然,頗便閱讀,故稱「紀事本末」。多記政治、軍事,經濟僅有唐兩條:「一曰奸臣聚斂,一曰兩稅之弊」。
樞始撰此書時間不詳,成約於乾道九年。參知政事龔茂良得其書,奏上孝宗。孝宗閱後大爲讚賞:「治道盡在是矣」。詔令嚴州摹印十部「樞時任嚴州教授」,此書因而得以廣布流傳。全書脈絡清楚,每事首尾明晰,可省諸多翻檢之勞。樞首創紀事本末體,因事命篇,此功實不可沒。
是書最古刻本爲南宋淳熙二年嚴陵郡摹刻本。明末,張溥在通鑒紀事本末每一篇後作一論,附在原篇之後,並按原本條目重新析爲二百三十九卷。此書刊出後,宋四十二卷本漸稀。一九六四年中華書局出版點校本,是爲善本。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宋刻本」影印。
王應麟玉海,稱淳熙三年十一月,參政龔茂良言,樞所編紀事有益見聞。詔嚴州摹印十部,仍先以繕本上之。宋史樞本傳又稱,孝宗讀而嘉歎,以賜東宮及分賜江上諸帥,曰「治道盡在是矣」。朱子亦稱其書部居門目,始終離合之間,皆曲有微意,於以錯綜溫公之書,乃國語之流。葢樞所綴集,雖不出通鑒原文,而去取翦裁,義例極爲精密。非通鑒總類諸書割裂撦撏者可比。其後如陳邦瞻、穀應泰等,遞有沿仿。而包括條貫,不漏不冗,則皆出是書下焉。
樞,字機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甌縣」人,生於宋高宗紹興元年,卒於宋寧宗開禧元年。孝宗初,試禮部詞賦第一。調溫州判官,後爲禮部試官。乾道九年,出爲嚴州教授,編纂通鑒紀事本末。嗣任太府丞兼國史館編修官,累遷工部侍郎兼國子監祭酒,知江陵府。樞臨民則識治辨間,立朝則啟沃忠諫,克盡乃職,爲世師表。晚年喜易,著有易學索引、周易辯異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