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語,又名國語解,三國吳韋昭注。國語出自何人,說者不一。然終以漢人所說爲近古。此爲訓詁書,舊以國語系左傳材料之餘編成,故又名春秋外傳國語注。是傳至今最古最完整之國語注本。自漢以來,爲國語作注者繁多,然前代諸家注國語文字艱澀,是非相雜,故韋氏是爲「淺聞初學」者作此注。
韋昭國語解敘云:「建安、黃武之間,故侍御史會稽虞君、尚書僕射丹陽唐君皆英才碩儒,洽聞之士也,采摭所見,因賈爲主而損益之」。韋氏注采輯鄭眾、賈逵、虞翻、唐固舊注中之義,間綴己見。「因賈君之精實,采虞、唐之信善」,「參之以五經,檢之以內傳,以世本考其流,以爾雅齊其訓」,文字簡潔明快。以爾雅釋義爲準繩,爲國語中各類辭彙各種意義作說解,亦用諸多晉口語詞,有釋句及少量說明古今字、注音等。已亡佚東漢鄭眾、賈逵,三國虞翻、唐固等人注本片斷皆賴此書以存,故頗具價值。
所記之事,與左傳俱迄智伯之亡,時代亦復相合。中有與左傳未符者,猶新序、說苑同出劉向,而時復牴牾。葢古人著書,各據所見之舊文,疑以存疑,不似後人輕改也。漢志作二十一篇。其諸家所注,隋志虞翻、唐固本皆二十一卷,王肅本二十二卷,賈逵本二十卷,互有增減。葢偶然分並,非有異同。惟昭所注本,隋志作二十二卷,唐志作二十卷。而此本首尾完具,實二十一卷。諸家所傳南北宋板,無不相同。知隋志誤一字,唐志脫一字也。前有昭自序,稱兼採鄭衆、賈逵、虞翻、唐固之注。今考所引鄭說、虞說寥廖數條,惟賈、唐二家援據駁正爲多。序又稱凡所發正三百七事。
傳世本有公序本與天聖、明道本「亦稱明道本」。公序本因其校勘刊刻者北宋宋庠「字公序」而得名,公序本于宋英宗治平元年鏤板獻上。明道本因宋天聖七年初印,明道二年重刊,故又稱天聖、明道本。
宋庠將己撰國語補音放置卷末,並作國語補音序錄,略敘歷代國語注家及其作補音緣由,而明道本無此內容。與公序本傳承有序不同,宋刻明道本著錄在清初前晦暗不明。據錢氏絳雲樓書目,錢謙益絳雲樓原藏有宋刻明道本,但後毀於火災。此書幸有兩影鈔本傳世,分別爲錢曾與毛氏汲古閣收藏。
明道本自清中葉黃丕烈顧廣圻據影抄宋刻重雕刊刻,清儒近人多奉爲國語之最善本。然公序本實爲「更擅勝場」。有近人指出清儒之失根源於乾嘉時期「刻意求新求異,過分倚重挖掘新版本,從而未能合理對待常見讀本與新獲讀罕秘古版」。明道本往往有遺漏或改寫,而國圖藏宋刻宋元遞修公序本更近原貌,更爲可信。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七年吳郡金李澤遠堂本是今最易得公序本系統之覆宋本。然金李本與宋本亦有不同。金李本刪宋庠國語補音與補音敘錄,且內容與公序本略有不同。金李本與黃氏重刊明道本音注出處、數目類同,雖文字上略有差異,然其內容可確認爲韋氏注文。
歷代各本均以韋注與國語合刊。有掃葉山房石印本,題名天聖明道本國語,書前分列錢大昕、段玉裁序語以及韋昭國語解敘,書後附黃丕烈校刊明道本韋氏解國語劄記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道本爲底本,於一九七八年三月出版標點本國語兩冊,較爲通行本。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明金李刻本」影印。
今考注文之中,昭自立義者:周語凡服數一條、國子一條、虢文公一條、常棣一條、鄭武莊一條、仲任一條、權妘一條、鄭伯南也一條、請隧一條、瀆姓一條、楚子入陳一條、晉成公一條、共工一條、大錢一條、無射一條。魯語朝聘一條、刻桷一條、命祀一條、郊禘一條、祖文宗武一條、官寮一條。齊語凡二十一鄉一條、士鄉十五一條、良人一條、使海於有蔽一條、八百乘一條、反胙一條、大路龍旂一條。晉語凡伯氏一條、不懼不得一條、聚居異情一條、貞之無報一條、轅田一條、二十五宗一條、少典一條、十月一條、嬴氏一條、觀狀一條、三德一條、上軍一條、蒲城伯一條、三軍一條、錞於一條、呂佐上軍一條、新軍一條、韓無忌一條、女樂一條、張老一條。鄭語凡十數一條、億事一條、秦景襄一條。楚語聲子一條、懿戒一條、武丁作書一條、屏攝一條。吳語官帥一條、錞於一條、自���一條、王總百執事一條、兄弟之國一條、來告一條、向簷一條。越語乘車一條、宰一條、德虐一條、解骨一條、重祿一條。不過六十七事。合以所正訛字、衍文、錯簡,亦不足三百七事之數。其傳寫有誤,以六十爲三百歟。崇文總目作三百十事,又「七」字轉訛也。錢曾讀書敏求記,謂周語「昔我先世後稷」句,天聖本「先」下有「王」字;「左右免胄而下」句,天聖本「下」下有「拜」字,今本皆脫去。然所引注曰云云,與此本絕不相同,又不知何說也。此本爲衍聖公孔傳鐸所刊。如魯語公父文伯飲酒一章,注中「此堵父詞」四字,當在「將使鱉長」句下,而誤入「遂出」二字下。小小舛訛,亦所不免。然較諸坊本則頗爲精善。自鄭衆解詁以下,諸書並亡。國語注存於今者,惟昭爲最古。黃震日鈔嘗稱其簡潔,而先儒舊訓亦往往散見其中。如朱子注論語「無所取材」,毛奇齡詆其訓「材」爲「裁」,不見經傳,改從鄭康成「桴材」之說。而不知鄭語「計億事,材兆物」句,昭注曰:「計,算也。材,裁也。」已有此訓。然則奇齡失之眉睫間矣。
韋昭, 字弘嗣,三國吳吳郡雲陽「今江蘇丹陽」人。史爲晉諱改稱韋曜。少好學,能屬文。曆遷太子中庶子。嘗承令爲博弈論,爲時所稱,孫皓時,爲侍中,領國史。以持正爲皓所殺。有注孝經論語、洞記、官職訓、辨釋名、國語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