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朝名臣言行錄十卷三朝名臣言行錄十四卷,宋朱熹輯。收入名臣根據其侍奉北宋各朝依序排列,凡八朝,先後分編五朝與三朝。五朝爲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和英宗,三朝爲神宗、哲宗和徽宗,北宋九朝獨缺欽宗一朝。熹自敍:「予讀近代文集及記事之書,觀其所載國朝名臣言行之跡,多有補於世教者。然以其散出而無統也,既莫究其始終表裏之全,而又汨於虛浮怪誕之說,予常病之。於是掇取其要,聚爲此錄,以便記覽。尚恨書籍不備,多所遺闕,嗣有所得,當續書之。」熹將散見於宋代文集及傳記中重要人物之事蹟,掇取其要,聚而編之,以便記覽。初稿完成于南宋孝宗乾道八年,不久刻書于建陽。
凡二十四卷。前集十卷,錄太祖朝至英宗朝,單稱五朝名臣言行錄,錄趙普至蘇洵五十五人,另附載五人;後集十四卷,錄神宗朝至徽宗朝,單稱三朝名臣言行錄,錄韓琦至陳無己四十二人。北宋一代名臣略具於此。二書合稱八朝名臣言行錄、皇朝名臣言行錄、朱子名臣言行錄等。熹編此書是爲整理散亂而不統一之史料,將北宋名臣事蹟中可信之處留存,而非摻入一家之言,故書中不見其評論。此書除爲可信之史料,亦可作爲後世君臣之借鏡。其取材多本于文集、碑傳、行狀、遺事、語錄、筆記、雜史等。每事均各提行,末注出處,並附有關資料。其外孙李幼武補編者亦沿之。因其所據之書後世或有亡佚殘闕者,故于研究宋代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均有重要資料價值。由熹所創「言行錄」亦逐漸成爲一種特殊列傳史體裁而被后世所沿用。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宋刻本」影印。
四部叢刊影印宋本,宋末已不多見,爲朱熹八朝名臣言行錄原本。雖然有極少部分缺葉,然可從四庫本、文海本補入。故四部叢刊本爲現今新校標點本主要依據版本,是今最善本。四庫本、文海本則爲李衡大量刪節朱熹八朝名臣言行錄後之校正本,李幼武據此本連同自輯三種著作合刻進去,名爲皇朝名臣言行錄「宋亡後稱宋名臣言行錄」,成書之後此版本逐漸取代原本於民間廣爲流傳。近年收入朱子全書本者則有標校整理。續集八卷,錄北宋末二十六人,單稱名臣言行續錄「一名皇朝名臣言行續錄」;別集二十六卷,錄高宗至甯宗時六十五人,單稱宋名臣言行錄別集「一名四朝名臣言行錄」;外集十七卷,錄南宋理學人物三十八人,單稱宋名臣言行錄外集「一名道學名臣言行外錄」,南宋李幼武編。書約成于理宗時。五集宋時即有合刊本,趙希弁讀書附志著錄,唯卷數作七十二,與今本不同。又日本曾藏一元刊殘本,作七十九卷。明時有多種刊本,或分刊,或合刻。清四庫全書據明張鼇山合刊本著錄;道光間洪瑩又據宋本重刊,皆爲五集七十五卷。此外尚有西京清麓叢書等本。據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稱,曾見一題爲四朝名臣言行錄之宋刊殘本,與傳世幼武所編者相較,次第大異,且更爲詳備。或疑傳世本已經後人刪削、重編。
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也。熹幼穎悟,家學淵源,善書法。臨寫王安石手書幾可亂真,又一度書學曹操,進而轉學鐘繇,行草書改學顏真卿。明人廖景鳳云:「 嘗見朱子筆牘數張,蓋法魯公爭座書,即行邊添注,亦複宛然。意致蒼鬱,沉深古雅,有骨有筋有韻。」熹學識淵博,名重當世。承北宋程顥、程頤之理學,「敦禮義、厚風俗、劾吏奸、恤民隱。」紹興十八年進士第,主泉州同安簿。熹登第五十年,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仕於外者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慶元黨禁,誣熹十罪,詔落職罷祠。後爲重疾所困,於是竭其精力,以研究聖賢之經訓,所著書皆行於世。熹沒,朝廷以其「四書」訓說立於學官。平生爲文凡百卷,生徒問答凡八十卷,別錄十卷。多爲後世推崇,宋史有傳。熹著述甚多: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伊洛淵源錄、資治通鑒綱目、名臣言行錄、詩集傳、韓文考異、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其後人亦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