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晏子春秋,東周春秋晏嬰撰。舊題春秋時齊人晏嬰撰,成書約在戰國末期,書名始見於史記晏嬰傳。漢書藝文志僅稱晏子八篇,無「春秋」二字,是否即今傳本,未可知,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著錄七卷。崇文總目稱晏子八篇已亡,今存者乃後人依託並采嬰之行事而成。
劉向校書釐爲八篇,並稱:「內篇六,『皆忠諫其君,文章可觀,義理可法,皆合六經之義。』又有復重,文辭頗異,不敢遺失,復列以爲一篇;又有頗不合經術,似非晏子言,疑後世辨士所爲者,故亦不敢失,復以爲一篇,凡八篇」。所敘皆晏嬰之遺事。凡八卷二百一五章,計內篇六,外篇二。內篇多孔子稱許晏嬰之語,外篇多晏嬰抨擊孔子之語。內篇爲諫上、諫下、問上、問下、雜上、雜下六卷,多有崇尚節儉之說;外篇上、下二篇,記述晏嬰行跡及諫諍之事。多尚同、兼愛、非樂、節用之說,所言頗似墨家主張,故柳宗元辨晏子春秋謂晏子系齊國墨子之徒所作,應入墨家。其後學者多從其說以入墨家。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明木活字本」影印。
漢志、隋志皆作八篇,至陳氏、晁氏書目乃皆作十二卷,葢篇帙已多有更改矣。內篇分諫上、諫下、問上、問下、雜上、雜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與漢志八篇之數相合。若世所傳烏程閔氏刻本,以一事而內篇、外篇復見。所記大同小異者,悉移而夾註內篇下。殊爲變亂無緒。一九七二年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晏子殘簡,與今本大體相同。清人孫星衍曾作有晏子春秋音義。校注本有清錢熙祚校晏子春秋七卷、盧文弨晏子春秋校正一卷,近人有于省吾晏子春秋新證及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上下冊。其書彙集二十四個刻本及二十余家校注,分晏子春秋資料爲佚文、集語、事蹟。晏子學說學派討論、晏子春秋考辨、重言重意篇目表六類,輯附於後,頗便檢閱,爲目前流行之注本。
嬰,姬姓「一說子姓」,晏氏,字仲,諡「平」,史稱「晏子」。夷維「今山東省高密市」人。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齊靈公二十六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爲上大夫。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五十餘年。嬰聰穎機智,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國君主;外出使不受辱,捍衛國格國威。嬰以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以儉名於世。謙恭下士,睿智,爲政頗有賢才。能言善辯,善於辭令。重節儉,主薄斂,省刑罰。曾子言其:「晏子可謂知禮也已,恭敬之有焉。」、「國無道,君子恥盈禮焉。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