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又名易經,簡稱易。上、下經注及略例,魏王弼撰。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注,晉韓康伯撰。「易」有變易、簡易、不易三義。傳爲周人所作,故名。隋書經籍志以王、韓之書各著錄,故易注作六卷,略例作一卷,繫辭注作三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皆載弼注七卷,蓋合略例計之。今本作十卷,則倂韓書計之也。考王儉七志,已稱弼易注十卷,則倂王、韓爲一書,其來已久。其略例之注,爲唐邢璹撰。其注則至今附弼書以行。一說「周」爲周密、周遍、周流之義。分經、傳兩部。經爲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說明,爲占卜之用。舊傳伏羲畫卦,文王作辭,說法不一。蓋萌芽於殷周之際。傳解釋卦辭、爻辭之七種文辭:彖、象、系、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其中彖、象、系各分上、下。共十篇,統稱「十翼」,舊傳爲孔子作,實系戰國或秦漢之際儒者作品,非自一時一人之手。周易以八卦推測自然與社會變化,認爲陰陽相互作用爲萬物生發之根源,「剛柔相推,變在其中」。
自鄭玄傳費直之學,始析易傳以附經,至弼又更定之。說者謂鄭本如今之乾卦,其坤卦以下又弼所割裂。然鄭氏易注,至北宋尚存一卷。崇文總目稱存者爲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四篇,則鄭本尚以文言自爲一傳,所割以附經者,不過彖傳、象傳。今本乾、坤二卦各附文言,知全經皆弼所更定,非鄭氏之舊也。每卷所題乾傳第一、泰傳第二、噬嗑傳第三、咸傳第四、夬傳第五、豐傳第六,各以卷首第一卦爲名。據王應麟玉海,此目亦弼增標。蓋因毛氏詩傳之體例,相沿旣久,今亦仍舊文錄之。惟經典釋文以泰傳爲需傳,以噬嗑傳爲隨傳,與今本不同。證以開成石經,一一與陸氏所述合。當由後人以篇頁不均爲之移倂,以非宏旨之所繫,今亦不復追改。
本書據四部叢刊景印宋刻本影印。
陳振孫書錄解題稱:「蜀本略例有璹所註,止有篇首釋『略例』二字,文與此同,餘皆不然。」是宋代尚有一別本。今則惟此本存,所謂蜀本者已久佚矣。弼之說易,源出費直。直易今不可見,然荀爽易卽費氏學,李鼎祚書尚頗載其遺說。大抵究爻位之上下,辨卦德之剛柔,已與弼注略近。但弼全廢象數,又變本加厲耳。平心而論,闡明義理,使易不雜於術數者,弼與康伯深爲有功。祖尚虛無,使易竟入於老莊者,弼與康伯亦不能無過。瑕瑜不掩,是其定評。諸儒偏好偏惡,皆門戶之見,不足據也。
弼,字輔嗣,魏山陽高平「今山東金鄉」人。出身官僚世家,其六世祖王龔,名高天下,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五世祖王暢爲漢末八俊之一,官至司空,亦列三公;其父王業,官至謁者僕射。弼幼而察慧,年十餘,好老氏,通辯能言,與鐘會齊名。曾任尚書郎,文名蓋世。性格和理,喜好遊宴,亦識音律,擅長投壺。然頗以所長笑人,故時爲士君子所疾。著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論語釋疑、周易大衍論三卷、周易窮微論一卷、易辯一卷等數種。
韓伯,字康伯,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西」人。幼年家貧,爲人清靜平和善於思辯。後舉秀才,徵召任職皆不就任。晉簡文帝在藩鎮時,引爲談客,從司徒左西屬轉任撫軍掾、中書郎、散騎常侍、豫章太守,入朝任侍中。後改任丹楊尹、吏部尚書、領軍將軍。病重後朝廷改任爲太常,未及任便卒,時年四十九。
璹,里籍無考,其結銜稱「四門助教」。案唐書王鉷傳稱爲「鴻臚少卿邢璹」,子縡,以謀反誅。則終於鴻臚少卿也。太平廣記載其奉使新羅,戕殺賈客百餘人,掠其珍貨貢於朝,其人殊不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