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令明义〗四卷。明黄道周撰。《月令》为《礼记》篇名,又见于《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记述每年夏历十二个月的时令及其相关事物,并把各类事物归纳于五行相生的系统内,较最早的行事月历《夏小正》内容更为丰富而系统。崇祯十一年(1638),黄道周官少詹事,取《礼记》中《月令》、《儒行》、《绍衣》、《坊记》、《表记》等五篇为之作注,进呈于上,此书为其中之一。其说以二至、二分,四立皆归于中央之土,为取则于《洛书》
〖易音〗三卷,清顾炎武(1613一1682)撰。《音学五书》之三。炎武认为古代卜筮之辞,大都有韵,以便人玩诵。《周易》亦用韵,然与《诗》有所不同,不能连比象占,牵合上下,以就其音。遂将《周易》经传协韵之字标出古音,并附解说。查考文字异同,寻求《周易》之音韵规律。指出某些字,由于方音不同,读法不能一致,认为"五方之音,虽圣人有不能改者",指出朱熹《局易本义》改字以合韵的错误。上卷为《彖辞》、《爻辞》
〖癸巳存稿〗十五卷清俞正燮(1775-1840)撰。与《癸巳类稿》同为作者考订经史、诸子、医理、舆地、道梵、方言等各方面的成果汇编,同样写定于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故名。俞氏原有札记三十余卷,为缮写与校刻方便,分《类稿》与《存稿》两次刊刻。两书体例、内容旨归大致相同。卷一至二为经说,卷三为书后、杂说,卷四为道书、佛说、称呼等,卷五、卷六为地理,卷七、卷八为史事,卷九为掌故,卷十至十一为金石、
〖卦变考略〗二卷。明董守谕撰。董守谕字次公,浙江鄞县人。天启四年(1624)举人。苦心《易》学,聚古今言《易》者数十家,考其异同,著有《读易一钞》、《二钞》、《易韵补遗》等。此书撰成于崇祯十六年(1643)。董守谕自序谓“读《易》不知卦变,犹日晤咿不知六书也”,六书明则六经如指掌,六变明则大《易》如曰星”,故撰此书,以考卦变。大至认为卦变之说出于汉学,至宋程颐始废弃之。朱熹认为程颐不信卦变,故于柔
〖六经图〗六卷。宋杨甲撰,毛邦翰补撰。甲字鼎卿,昌州(今四川大足)人,乾道进士,其他不详。邦翰里籍无考,尝官抚州教授。杨氏之《图》先成于绍兴中;邦翰所补撰则告成于乾道中。王象之《舆地记胜·碑目》载,杨氏之《图》曾勒于昌州郡学,但无拓本传世,已难详考其原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引《馆阁书目》,载邦翰所补之本,计有《易》七十图。《书》五十五图,《诗》四十七图,《周礼》六十五图。特以己》四十三图,《春
〖六经图〗六卷。宋杨甲撰,毛邦翰补撰。甲字鼎卿,昌州(今四川大足)人,乾道进士,其他不详。邦翰里籍无考,尝官抚州教授。杨氏之《图》先成于绍兴中;邦翰所补撰则告成于乾道中。王象之《舆地记胜·碑目》载,杨氏之《图》曾勒于昌州郡学,但无拓本传世,已难详考其原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引《馆阁书目》,载邦翰所补之本,计有《易》七十图。《书》五十五图,《诗》四十七图,《周礼》六十五图。特以己》四十三图,《春
〖刘子全书〗四十卷。明刘宗周(1578-1645)撰。董□编。董□原名瑞生,字无休,刘宗周弟子。刘宗周为明末著名理学家,一生著述很多,生前多未刊行。卒后其子刘□收集遗书藏于家,共百余卷。刘宗周弟子姜希辙、黄宗羲等曾刊其《圣学宗要》一卷、《学言》三卷,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初以《刘子遗书》为名,后乃分别著录,弟子恽日初曾刊《刘子节要》十四卷,分类排纂。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间(1685一1686),
〖临川先生文集〗宋王安石(1021-1086)撰。作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和学者的王安石,一生著述很多,此编即是其全部著述,除《周官新义》、《老子注》、《字说》等书以外的汇总,其中卷六十五《洪范传》一书,是王安石诸多著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洪范传》一卷,宋代曾有单刻本传世,《宋史·艺文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及《明史·艺文志》皆有著录,清代以后,单刻本不传。王安石借注述《尚书。洪范》来阐发自
〖列女传〗七卷,《续列女传》一卷。汉刘向(约前77-前6)撰。据《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载,刘向所序六十七篇,注曰:“《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隋书。经籍志》于“杂传类”载《列女传》十五卷,注曰:“刘向撰,曹大家注。”此书原本为七篇,另“颂义”与“图”各一篇,屡经传写,至宋代时已非是古本,曾巩所撰《序录》称曹大家(班昭)所注,离其七篇为十四。与“颂义”凡合十五卷,而益以
〖四书经疑贯通〗八卷。元王充耘撰。充耘生平仕履,详见《读书管见》。此书黄虞穆稷《千顷堂书目》谓其已佚,可知明代已罕传于世。《四库全书》所收录,为明代范钦天一阁旧钞本,首尾尚属完备,仅第二卷中脱漏一页,第八卷中脱漏一页,无从校补,故《四库》一仍其旧,亦为仅存不多的元儒著作之一。此书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同异参互比较,各设问答,以明经义,盖仁宗延□年间,科举经义之外又有"经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