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新刊王氏脈經十卷,王叔和撰。我國現存最早脈學專著,約十萬字。最早經校正醫書局校正,除其重複,補其漏,篇次容略有改動,始刊于宋神宗熙甯元年仍分為十卷九十七篇。集以前脈學之大成,王叔和博覽群書,苦心鑽研,選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扁鵲華佗等有關脈學之論,旁及古代有關脈之篇,並結合其臨床實踐,著成脈經十卷。闡析脈理、脈法,結合臨床實際,詳辨脈象及其主病,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脈二十四脈脈法傷寒、熱病、雜病、婦兒病證的脈證治療等。闡明脈理基礎時聯臨床實踐確立寸口脈法分雨、關、尺三部脈位和臟腑分配原則解決寸口切脈關鍵問題。書中首脈象歸納為二十四種詳述二十四種脈象辨別方法對後世脈學發展影響頗深。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廣勤書堂刻本。現存明、清和近代刻本、印本多種。北宋熙甯元年校正醫書局曾刊行脈經初刊大字本,其後紹聖三年國子監又刊行小字本。至南宋又有多種版本,既知者有福建建陽書坊刊本、廣西漕司刊本,以及太醫院何大任刊本和其他未詳本,以上版本皆失傳。所幸泰定四年,河南龍興道儒學重刊脈經廣西漕司本,此後又有何大任脈經影刻本和複刻本出現。從而形成何大任本和龍興本兩大系統。約于嘉靖年間,有一種佚名氏影刻本,是現存唯一接近脈經原貌刊本。其他如勉學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繆希雍氏刻本,及嘉慶年間阮元宛委別藏中影抄本等,均屬何大任系統影本。龍興道本脈經之後,據以刊印者有成化十七年畢玉氏刊本、三年袁表氏刊本。後者又衍為沈際飛氏刊本,以及嘉慶沈禮意脈經真本道光張柏刊本。同治時,尚有姜國伊氏姜氏醫學叢書本。道光年間有錢熙祚氏校刻守山閣叢書本和刊本。一九一一年又有周氏醫學叢書本。近世通行脈經刊本,有中國醫學大成本和人民衛生出版社本。公元六世紀時傳入朝鮮日本,十一世紀傳入阿拉伯,十七世紀被譯成拉丁文字。

王叔和,名高平「今屬山東」人。生於東漢建安十五年。叔和靜,好著述,曾為太醫令。著有脈經,集以前有關脈學之成就,系現存我國最早脈學專書。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一書進行整理,該書因戰亂而散佚零亂,幾至失傳。王氏重新加以編次,將傷寒雜病論析為傷寒論金匱要略,始于王氏,使之不可湮沒。張仲景之學借王氏之編修整理才得以存著有論病六卷,未見傳世。

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牌记

3060600035-2-00001.jpg

其他版本
元天历三年广勤书堂刻本
猜你喜欢
本草纲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