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申鑒五卷,荀悅撰,省曾注。後漢書本傳:「時,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乃作申鑒五篇。其所論辯,通見政體,既成而奏之。」蓋有志於經世也。旨在申述史教訓,供人君借鑒,故名。凡五卷,卷一政禮,卷二時事,卷三俗嫌,卷四雜言上,卷五雜言下。辭約事詳,論辯多美切中時弊主刑、德、教、法並用,屏「四患『偽、私、放、奢』」、崇「五政『興農桑、審好惡、宣文教、立武備、明賞罰』」。提出「耕而勿有『對土地耕種而不有』」,使流民附著於土地。反讖緯、符瑞和白之術,要求「在上者不受言,不聽浮術,不采華名,不興偽事」。反諸侯專封,大夫專地,富人兼併。何孟春稱「其論政體,無賈誼之經制而近於醇,無劉向之憤激而長於諷」。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文始堂本。書框高二十點半釐米,寬十三點半釐米。半葉九行,行十七字,小子雙行同,白口,四周雙邊,雙逆黑魚尾。下方象鼻處鐫「文始堂」及刻工「善、芳、見、安、水、劉」等。正文前有嘉靖四年何孟春撰寫的注申鑒序正德十四年黃省曾自撰申鑒注序。書末有正德辛巳喬宇所撰跋申鑒注後。通行版本有省曾注本,收入漢魏叢書嘉靖四年氏文始堂刊本;四部備要本;龍溪精舍叢書本;小萬卷樓叢書盧文紹申鑒校正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荀悅撰。漢紀,已著錄。後漢書荀淑傳稱,侍講禁中,見政移曹氏,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乃作申鑒五篇。其所論辨,通見政體。旣成,奏上。帝覽而善之。其書見於經籍志藝文志者皆五卷,卷爲一篇。一曰政體,二曰時事,皆制治大要及時所當行之務。三曰俗嫌,皆禨祥讖緯之說。四曰雜言上,五曰雜言下,則皆泛論義理,頗似揚雄法言後漢書取其政體篇爲政之方一章,時事篇正當主之制,復內外注記二章,載入傳中。又稱別有崇德正論及諸論數十篇,今並不傳,惟所作漢紀及此書尚存於世。漢紀文約事詳,足稱良史,而此書剖析事理,亦深切著明。蓋由其原本儒術,故所言皆不詭於正也。正德中,吳縣黃省曾爲之注,凡萬四千餘言。引據博洽,多得旨。其於後漢書所引間有同異者,亦並列其文於句下,以便考訂。然如政體篇真實而已句,今本後漢書實作定;不肅而治句,今本後漢書治作成。而省曾均未之及,則亦不免於偶疏也。

荀悅,字仲豫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名士荀淑之孫,司空荀爽,其父荀儉早卒。幼時聰慧好學因家貧無書之人間,所見篇牘,一覽多能誦記。年十二能春秋,性靜,美姿容,尤好著述。漢靈帝時宦官專權,士多退身窮處,乃托疾隱居,時人莫之識,唯從弟特稱敬焉。獻帝時,應曹操之召,任門侍郎。與荀彧及少府孔融侍講於獻帝左右,日夕談論,深為獻帝嘉許,累遷至秘書監、侍中。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乃令左氏傳體以為漢紀三十篇,詔尚書給筆崇德正論及諸論數十篇,多佚。建安十四年逝世,年六十二。

黃省曾,字勉之,號五嶽山人黃魯曾之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先世為河南汝寧人。

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牌记

3020100377-14-00001.jpg

其他版本
明正德十四年黄氏文始堂刻本
两京遗编本(万历刻)
明正德十三年李濂刻本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
明刻本
广汉魏丛书本(万历刻、嘉庆刻)
子书四十八种本(民国石印)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明嘉靖四年文始堂刻本
增订汉魏丛书本(乾隆刻、光绪刻、宣统石印)
龙溪精舍丛书本(民国刻,附录一卷)
明嘉靖十二年张惟恕刻本
子书百家本(光绪刻、民国石印)
猜你喜欢
申鉴
潜夫论
了凡四训
盐铁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