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太玄經十卷,西漢揚雄撰,范望解贊說玄一卷釋文一卷,王涯撰。又稱太玄揚子太玄經玄經四庫全書中為避康熙皇帝名諱,改稱其為太元經新唐書藝文志作十二卷,文獻通考作十卷。仿周易體裁而成,多用古文奇字,因而奧雅難通。然後世學者對其頗為推重,自以後,先有宋衷三國吳陸績注;至範望,則又刪定二家之注,並自注贊文,定為此本。卷末附王涯說玄五篇及林瑀釋文一卷。今本雖題稱范望注,實亦收有陸績王涯邵雍朱熹等各家之言,注文以範望注釋為主,其餘諸家之言,或是後人附入。

糅合儒家、道家陰陽家學說,重點闡述宇宙生成、天道人事變化規律,分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贊太玄文辭艱澀,據漢書揚雄傳劉歆曾觀太玄,謂曰:「空自苦今學者有祿利,然尚不能明,又如吾恐後人用覆醬瓿也。」唯笑而不答。自以來,注太玄經之書,又有司馬光太玄集注葉子奇太玄本旨陳本禮太玄闡秘等。太玄雖擬之作,然可從其藉以考索理解象、義之資料,故此書對學研究亦頗有價值。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萬玉堂本。此書流傳廣而深遠,其傳本亦較多。現存刻「無注」本、萬曆鄭樸刻「無注」本、嘉靖萬玉堂刻本、萬曆樂無聲刻本、四庫全書本。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揚雄撰,范望注。漢書藝文志揚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其本傳則稱太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二百四十三表、七百二十九贊,分爲三卷,曰一、二、三與太初歷相應。又稱有首、衝、錯、測、攡、瑩、數、文、掜、圖、告十一篇,皆以解剝元體,離散其文,章句尚不存焉。與藝文志十九篇之說已相違異。桓譚新論則稱太玄經三篇,傳十二篇,合之乃十五篇,較本傳又多一篇。案阮孝緒太玄經九卷,自作章句隋志亦載太玄經章句九卷,疑漢志所云十九篇,乃合其章句言之。今章句已佚,故篇數有異。至桓譚新論則世無傳本,惟諸書遞相援引,或訛十一爲十二耳。以今本校之,其篇名、篇數一一與本傳皆合,固未嘗有脫佚也。注其書者,自以來,惟宋衷陸績最著。至范望,乃因二家之注,勒爲一編。書本擬而作,以家準卦,以首準彖;以贊準爻,以測準象,以文準文言,以攡、瑩、掜、圖、告準繫詞,以數準說卦,以沖準序卦,以錯準雜卦,全倣周易。古本經傳各自爲篇,望作注時,析玄首一篇分冠八十一家之前,析玄測一篇分系七百二十九贊之下,始變其舊,至今仍之。其書藝文志作十二卷,文獻通考則作十卷,均名曰太玄經注。此本十卷,與通考合,而卷端標題則稱范望叔明解贊。考玄測第一條下有附注曰:此是二家所注,卽非范望注也。蓋范望採此注意,自經解贊,儒有近習,罔知本末,妄將此注升於測曰之上,以雜注,混亂義訓。今依范望正本,移於測曰之下,免誤學者。已下七百二十九測注並同云云。考自序,亦稱因陸君爲本,錄所長,捐其所短,並首一卷本經之上,散測一卷注文之中,訓理其義,以測爲據。然則所自注,特其贊詞。其他文則酌取二家之舊,故獨以解贊爲文。今概稱注,要其終而目之耳。卷端列陸績述玄一篇,據陳振孫書錄解題本所舊有。又列王涯說玄五篇,又列釋文一卷,則不知何人附入。其太玄圖旁、范望序末及玄首、玄測之首尾,凡附記九條,卷末又有一跋,均不署名氏。考序後附記,稱近時林瑀賈昌朝同時,則此九條當出北宋人手。又王涯說玄之末附題一行云,右迪功郎充兩浙東路提舉茶鹽司幹辦公事張實校勘,則附記或出於歟?其釋文一卷亦不著名氏。考鄭樵通志太玄經釋文一卷亦林瑀撰。疑刊是書時,並以之說、之釋文冠於編首也。

揚雄,字子雲蜀郡郫縣「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人。廬江太守揚季五世孫,名士嚴君平弟子。少年好學,博覽群書,長於辭賦。遊歷長安,擔任大司馬王音門下史。漢成帝時,得同鄉楊莊薦,入奏甘泉河東等賦。授給事黃門侍郎,修書於天祿閣,結交王莽天鳳五年謝世,時年七十一歲。著有法言太玄等。

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其他版本
子书百家本
四库全书菅要本(乾隆写)
清同治八年刘履芬抄本(清刘履芬校)
明嘉靖三年郝粱刻本
明嘉靖间孙沐万玉堂刻本
明玉镜堂刻本
明末刻本
明万历间霓野堂刻本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评论